中药剂量规定束缚了中医手脚,人大代表建议修订中药《药典》,支持!
《中国药典》承载着类似药品说明书的功能和法律效力,用于规范和指导临床用药,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中国药典》一共四部,一部收载的是中药,二部收载的是化学药,三部是生物制品,四部是通则。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提交议案,建议修订《中国药典(一部)》,以满足中医临床用药实际的需要,促进中医药的健康发展。
陆銮眉代表说,在临床实践中,中药饮片超《药典》使用的现象较为普遍。《药典》对中药饮片用药剂量的规定不仅束缚了医生的手脚,而且医生开出超出药典规定的使用量得不到政策上的支持,容易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习惯找中医看病的人对此应该多多少少都有过体会,同时,笔者也看到过或听到过一些中医大夫对中药剂量规定的“吐槽”。
比如我们看到争论比较多的一味中药——细辛。
在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中记载:“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用即气闷闭塞不通者死……”,这是“细辛不过钱”一说的来源。2000年药典规定,细辛用量1-3克,因此现在多数临床医生不敢超越这一规定范围,有的甚至干脆不用细辛。
中国中医药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指出宋代陈承所指是细辛散剂(单用末)的一次用量(不过钱),如果入汤剂,安全性要远远高于散剂。此外,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细辛的汤剂有20首,细辛的用量多为三两,汉代的三两是如今的多少克这个剂量考证现在并未达成共识,有考证说一两约为3克,也有说一两约为15克,按少的折算,也到现在的9克了。还有其他一些古代医家所作医书中也都有细辛的用量记载,并未拘于3克之内。
大约十年前,笔者的一位亲人(50多岁),治疗久病头痛,给她看病的民间中医大夫开的方子中就有细辛6克。笔者拿着方子到中药店抓药,那位中药药剂师倒是很负责任,说方子中细辛过量了,抓不了。但中医大夫说根据患者情况,细辛必须要用,后来给出了个主意,以细辛2克为标准,将原来的方子拆成了3个方子,最后再3个合1个。这下倒是给抓了,但方子中其他中药的量都相应减少了,药剂师还纳闷,这么小的剂量成人喝能管用吗?!笔者也不能明说,只能略显尴尬地笑笑。最后这个方子喝下来,效果却是很好。
很多临床中医不敢超越《药典》规定使用细辛,主要担心怕惹上医疗纠纷。有中医大夫坦言:如果怕纠纷就不用,想做名医就别想了,做个平医吧,正如前贤所言——治急病要有胆有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