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劳动人民在一起

2020-05-02 1032 0
作者: 记者 来源: 央视网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打坝、修渠、种树、打糍粑、磨豆花……数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与人民同劳动的温暖记忆,彰显出人民领袖的劳动本色、为民情怀。

  从黄土地走来的总书记

  “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

  习近平青年时期的基层经历和劳动经验,让他深知劳动是锤炼作风、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

  在梁家河,他与劳动人民吃住在一起,“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种地的好把式”。

  △ 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

  成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与乡亲们一起种地、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改变家乡的面貌……

  习近平后来回忆感慨,“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同时他也在劳动人民中间“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离开梁家河,习近平依然坚持劳动不忘本的良好习惯。

  在正定,乡村考察时正赶上乡亲们锄地、间苗,习近平拿起锄头、撸起袖子就跟乡亲们一起干起来,手法和老农一样熟练。这让同行的人不由都吃了一惊。

  在宁德,他不仅参与劳动,还对劳动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他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农村劳动力如果继续束缚在原有规模的耕地上,倚锄舞镰,沿袭几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老传统,进行慢节奏、低效率的生产劳动,那就不是一件好事。反之,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会惊喜地发现,我们又获得了一种极其宝贵、可待开发、可能创造巨大价值的崭新资源。”

  在浙江,他换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乘罐笼下到近千米的井底,弯腰弓身沿着低矮狭窄的斜井走了1500多米,来到采矿点看望慰问在井下采煤的工人,并与工人们一起吃饺子。

  …………

  △1995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闽侯参加闽江下游防洪堤加固工程的劳动。

  △200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长广煤矿浙江矿区,乘罐笼下到近千米的井底,弯腰弓身沿着低矮狭窄的斜井走了1500多米,来到采矿点看望慰问在井下采煤的工人。

  △2007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庆元县屏都镇敬老院为老人们炒菜。

查看余下5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