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考察必看的水生态
热解读《黄河赋》曰:“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九曲黄河,滔滔黄河水,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奔腾不息的河水负载着这个古老民族对未来的无限希冀与憧憬。山水间蕴藏自然法则,也蕴含着发展哲学。
6月8日,宁夏之行第二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吴忠城区段了解当地保护黄河生态等情况。驻足黄河岸边,习近平极目远眺。天高水阔,林草丰茂,一片勃勃生机。
“黄河宁,天下平。”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千秋大计,习近平念兹在兹。从去年7月至今,近一年内,他已经走遍了黄河流域9省区中的6个,考察黄河生态,思考黄河治理,系统擘画治水兴水的科学蓝图,检查督促一系列要求切实落地。
今年3月以来,习近平先后在浙江、陕西和山西考察,每一次都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作出新指示。“水”一直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水”,是总书记近年来考察讲话中的高频词,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的关键点。不少地方走出了一条人水和谐之路,美了家园、活了资源、富了百姓。
——从水困到水兴,“生命水脉”为宁夏大地“解渴”。
被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三面环绕的宁夏北部,奔腾的黄河水哺育出塞上江南的富饶。如今,人饮告别“驴驮水”,产业发展“鱼得水”,生态修复“民亲水”……
宁夏持续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水网升级行动、水利扶贫行动、数字治水行动等,积极探索治水新路径,着力构建水治理现代化格局。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汾河水又“哗啦啦”……
按照三年前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的要求,太原市先后启动治理工程,使“九河”重现一碧万顷,曾经一条条“臭水沟”变身“景观河”。三晋儿女的母亲河正逐步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愿景。
上个月,习近平考察山西时进一步要求“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那个让446万太原人魂牵梦绕的“锦绣太原城”盛景定将再现。
——“水是湿地的灵魂”,与城市共生共荣,让城市融入自然。
“一曲溪流一曲烟”,是西溪湿地特色的写照,自然与人文通过西溪之水互相交融。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
今年3月,习近平来到西溪湿地,沿着绿堤、福堤一路考察调研。在这里,他提出保护湿地生态的4个“不能”: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