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段对话读懂习近平对基层党建的思考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重要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总骨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扎根基层的460多万党组织无疑是这座大厦最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基层党建一直有着深刻认识与思考,让我们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这段对话一起来学习领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听取代表发言时,一段对话蕴含着总书记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深邃思考。
——“我们村距离新洲主城区27公里,村民1326人,其中武汉城区返乡人员就有447名。说实话,一开始大家心里都有些慌。”
——“这次疫情考验了我们基层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水平,也进一步凸显我们街道和社区、乡镇和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这位曾经心里“发慌”的代表是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的党支部书记张文喜。战“疫”期间,在这位村支书的带领下,5名党员干部召集下沉干部、志愿者,组建了24人的队伍分别包保,挂横幅、播喇叭、敲锣喊,发动群众筑起抗疫“铜墙铁壁”,最终做到了全村无一例确诊、无一例疑似,成为战“疫”期间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抗疫的生动缩影。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喜为村民送药品。
张文喜在汇报中还向总书记反映了基层治理存在“村、社区干部人少事多任务重,待遇也没跟上,有能力的人引不进来、留不住”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从平战结合的角度,要有一个基础、有一套机制体系。关键时候能拉得出来、顶得上去。”
坦诚的对话,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党建的重视与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深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在福建,他调整不适应、不协调、不健全“三不”班子,给福州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送“昔日纸褙军门前,今日文明一枝花”对联,借此褒扬军门社区以党建创新推动社会管理的好做法。
在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党员活动室,他给大家讲述郑九万同志的故事,勉励广大农村党员“要做生产发展的带头人,要做新风尚的示范人,要做和谐的引领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
在上海,他冒雨前往静安区,专题考察国企和基层党建情况,关切地询问:“党员服务中心工作条件怎样?” 总书记提出一个大命题:上海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如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规律,具有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基层党建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