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报道中的习近平闽浙治理实践
◇文海拾珠,回望《瞭望》过往40年报道,生动见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丰富、成熟过程
◇2000~2002年连续三年,读者都能在《瞭望》上看到习近平的署名文章或专访报道。耐人寻味的是,三篇稿件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投洽会
◇“习近平同志的这种跳出区域看区域,主动接轨、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定位,是很难能可贵的。”
◇从“美丽浙江”到“美丽中国”,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从“海洋强省”到“海洋强国”……从浙江到中央,一系列战略布局、重大改革发展举措及创新实践理念前后对应、一脉相承
在谋一域中谋全局
——《瞭望》报道中的习近平闽浙治理实践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琳 陈燕 商意盈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创新,往往源于一定的思想基础,萌发于具体实践,经历实践检验,不断增强时代性,走向丰富发展,进而成熟为一整套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如此。
新华社主管主办、创刊于1981年4月的《瞭望》,从1993年至2004年,曾先后10次专访习近平同志或刊发他的署名文章,时间跨越他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生动见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丰富、成熟过程。
亲口尝尝“梨子的滋味”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是党的老一辈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直接体现,连结着党和群众的深厚感情,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得失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的八项规定,将“改进调查研究”摆在第一位。
坚持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结合,更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鲜明特点。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习近平在长期工作实践中进行的调查研究堪称典范,为全党作出了表率。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这是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基层调研中常常说起的一句话。
时任新华社浙江分社社长的费强,曾多次随习近平参加基层调研。2003年3月17日第11期、2004年4月12日第15期《瞭望》先后刊发了费强采写的深度报道《向实践学习 向群众学习——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调研纪实》《从“调研开局”到“调研开路”——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会求真务实纪实》。文章记录了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以特色鲜明的基层调研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的生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