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青年的故事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 题:习近平与青年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黄玥、高蕾
一个国家的进步,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跨越半个世纪,从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深知青年的渴望,格外关心青年的成长。与青年通信,同青年谈心,参加青年活动,常把青年记挂心间。深情嘱托、诚挚盼望,为青年在奋斗前行的道路上点亮航标、指引航程。
尺素传情,真情流露
写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同青年交流的方式之一。
时隔30多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仍然记得1983年12月的一天,他和其他几位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的同学一起读信时的感动。
信,来自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
“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农大学生同样也离不开农村。可以说,家乡的40多万父老乡亲都在翘首以待,盼望着你们早日以优异成绩成就学业,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挑梁扛柱,竭智尽才。”字里行间,满是求贤若渴的期盼,满是对异乡负笈人的牵挂。
信的落款一句“你们的同志 习近平”,拉近了家乡书记同远方学子的心。
受到习近平同志的真情感召,河北农业大学1984届至1987届正定籍51名大学生中有一多半人回到正定工作。
当年陆续回乡工作的大学生,如今已在当地农业、畜牧、林业等一线部门独当一面,他们中还走出了多位石家庄市、河北省乃至全国的专家。
这是“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部分成员的拼版照片:上排左起为程子昂、周磊、李富春;下排左起为郝卫芳、马渊杰、卢飞飞(2019年4月摄)。在山西晋中有一个“青年农民联合会”,一群30岁上下的“新农民”,告别“海归”、设计师和教师等身份,一头扎进黄土高原,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奋斗姿态,在绿色田野上书写着青春答卷。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一封封书信,一段段寄语,记录着习近平同志求才思贤的真情。
2000年到2013年,河北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自愿到西部工作生活。
对于扎根西部的青年人,习近平总书记感同身受,“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许从中南海传到边疆远塞,飞进支教青年的心坎上。
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希望小学,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陈倩雯在和学生交流(2020年9月9日摄)。新华社发(李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