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父亲:两代共产党人的“接力”
习近平与父亲习仲勋,都是信仰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们眼中,习仲勋这位“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永远与人民站在一起。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习近平为父亲感到自豪,也从父亲身上继承和吸取了许多宝贵与高尚品质。
与群众心心相印
“老白,你今年多大了?”“66岁。”
“你是属什么的?”“属马的。”
“那你比我小一岁。”
2020年5月11日,山西大同坊城新村,习近平总书记坐在村民白高山家炕沿上和乡亲们拉起家常,一开口就让人倍感亲切。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同搬迁户白高山一家人坐在炕沿上拉家常。
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习近平几十年来走村入户、同群众一起“唠嗑”的镜头,深深印刻在群众心里。
上世纪80年代在家中接待过习近平的一位农民说:“我端出的茶杯,很多下乡干部都喝不下去,但习近平同志端起杯子就喝。乡亲们心里很感动,有什么掏心窝的话都对他说。”
习近平和他的父亲习仲勋一样,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同习仲勋打过交道的美国学者李敦白曾回忆:“他走到哪里,好像每一个村庄都有认识的人,他碰到这个人说,你婆姨的病好了没有,碰到那个人说,你爸爸的腰疼好了没有。”
1980年8月底至9月初,习仲勋(左一)在广东湛江农村视察时与青年亲切交谈。
习仲勋认为:“领导干部和群众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永远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在延安、在广东、在农村、在工厂……这位优秀共产党员总是与群众在一起,谈笑间暖意融融。
习近平继承了父亲的作风。他说:“任何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当官做老爷的权力。”
在梁家河插队时,他办扫盲班教乡亲们读书识字;在正定工作时,他为农民争取减免粮食年征购量;主政福州时,他大力推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被问“怎么称呼您”,他自我介绍“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一路走来,习近平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密切联系群众”。
重视调查研究
1978年,65岁的习仲勋南下主政广东。
在北方生活了几十年的习仲勋不太适应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但七八月间,他还是顶着炎炎烈日一连跑了粤东的梅县、汕头、惠阳三个地区的21个县。当时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习近平利用暑假到广东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随同父亲一起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