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首提全球文明倡议意义非凡
在3月15日晚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共同倡导”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各方提供了根本遵循;“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不同文明相遇相知构建方式路径。
不难看出,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全球文明倡议这一具有高度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倡议。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场合深刻阐释中国的文明观,到出访期间身体力行促进文化交流,再到亲自倡议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亲力亲为,推动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
2021年9月,为破解发展难题,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4月,面对国际安全局势持续复杂变化,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
这两大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一经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表示赞赏支持全球安全倡议,今年3月10日,中国、沙特、伊朗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更是成为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成功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此时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又有怎样的考量?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与此同时,国际舆论场上“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杂音不绝于耳。
主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文明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逻辑——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