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中中国元首外交回眸
盛夏当时,年中已至。回眸2023年开年以来的中国元首外交,一个个中国与世界的新故事精彩纷呈,让世界惊艳和赞叹。
这些故事里,有各国政党领袖的“云”聚一堂,有中俄两国元首的克宫深谈,有中法领导人共赏《高山流水》的琴韵悠长,有中国同中亚五国元首共植友谊林的绿意盎然;有飞越大陆的长途访问,有跨越时差的深夜通话,有真诚坦率的战略沟通,有见字如晤的温暖互动。一次走出国门,两场重大主场多边外交,数场视频外交活动,同30多位外方人士会谈会见……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奔涌向我们这个蓝色星球。在习近平主席掌舵领航下,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领风踏浪,阔步前行,写下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崭新篇章,彰显了以“确定之中国”为“不确定之世界”带来稳定性和正能量的努力与担当。
(一)
在持久的耕耘中、在新开启的年轮里,大国外交播下的一粒粒种子,不断生根抽芽,开花结果。
3月10日北京之夜,一则重磅消息震惊了世界: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取得重大成果,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新加坡《联合早报》写下了这样一段分析:“去年年底中国领导人访问沙特,以及今年2月中伊元首北京会晤,意味着中国最高层面外交直接奠定了沙伊和解的政治基础。”
6月6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伊朗副外长比格德利(前右一)、沙特副外交大臣优素福(前右二)等出席伊朗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馆复馆仪式。新华社记者 王海洲 摄
为什么在北京,为什么是中国?各国观察家不约而同提到当今世界“最重要又最稀缺的资源”——信任。是中国领导人在7年前沙伊突然断交之时毅然应约访问两国的魄力,是在一次次交往中同沙伊领导人结下的友谊;是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互惠互利,是在中东热点问题上始终坚守的公平正义,是鼓励中东国家团结自强、倡导不同文明包容互鉴的大国胸襟。点点滴滴,累积起了中国在中东的口碑;久久为功,成就了沙伊复交这一大事件。
这场举世瞩目的斡旋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前进路上的一座里程碑,见证了它在元首外交引领下的探索与发展,也昭示着它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
“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在欧亚经济联盟第二届欧亚经济论坛全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一语道明中国倡议的初心。
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一组组数据汇成共建“一带一路”沉甸甸的十年成绩单。“中方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各方参加论坛活动,共同把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发出新的“丝路邀约”。
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开辟了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光明前景,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启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新时代”“双方就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以构建中蒙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不断深化两国友好、互信、合作”……梳理今年以来的中国元首外交活动,在习近平主席同外国领导人的交谈交往中,在中国与各国各地区关系的蓝图擘画里,“命运共同体”频频成为关键词,围绕它形成的共识越来越广泛、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强烈。
中国-中亚峰会新闻中心外景(2023年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维夏5月,古都西安,中国理念再迎高光时刻。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中亚峰会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在峰会前举行的双边活动中,继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之后,中国同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也宣布在双边层面构建命运共同体。这意味着,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在地区多边和双边层面全落地。澳大利亚媒体评论道,世界的未来正在发生变化,在西安举行的会议是一个迥然不同的未来的重要标志。
(二)
“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之问。”新时代中国以因势而谋、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胸怀天下、引领时代的大国担当,持续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破解难题的良方、凝聚团结合作的力量。
早春3月,中国两会胜利闭幕,当世界还在思考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时,随后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给出了最新鲜的答案。习近平主席在这场对话会上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成为国际舆论场上的新热词。
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再到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深受各种挑战困扰之时,中国贡献的系统性方案,顺应了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渴望与期盼,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对完善全球治理的新思考,成为新形势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有感而发:“真诚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发挥领导力和影响力。”在美国亚洲协会中国问题专家贝茨·吉尔看来,“三大倡议”的提出代表着,在经济力量之外,中国开始在一个新的领域展示优势和实力,那就是思想领域。
是思想的引领者,也是行动的先行者。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起而行之,行而不辍。
全国两会闭幕后一周,习近平主席开启再次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擘画新未来新愿景,也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积聚理性声音、积累有利条件。中俄元首克里姆林宫会谈后,俄罗斯媒体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普京:中国的乌克兰方案可以作为解决冲突的基础”。
莫斯科之行归来,中国元首外交即转入下一项日程。3月底至4月中旬,习近平主席接待了亚、欧、美、非四大洲7位外方领导人的来访。3月31日下午,接连3场双边会见;4月6日至7日,北京广州两地奔忙。深耕周边外交、重启中欧交往、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大国外交的春季交响激荡四方。
5月29日,孟加拉国儿童阿里法·沁在首都达卡认真阅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复信。新华社发
2月7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学生胡灵月(左)和宋智孝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邓耀敏 摄
有面对面交往的热度,也有书信外交的温度。一封封真挚信函从北京发出,送到了匈牙利青少年、中亚留学生、孟加拉国儿童的手中,送到了希腊学者、阿拉伯知名艺术家、比利时友好人士、中美鼓岭情缘和中英破冰精神传承者的面前。回忆一幕幕交往故事,寄语新一代友谊使者,阐述文明交流互鉴之道,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亲力亲为的元首公共外交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真实可感,也让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中国理念下沉民间、直抵人心。
“鼓岭之友”部分成员和中美各界人士在福州南后街三坊七巷参观访问(2023年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大国外交,既在视野之开阔、格局之宏大、理念之精深,也在形式之多元、层次之丰富、行动之笃实。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舞台,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以饱满昂扬的姿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主调,奏响了信念与信心、行动与担当的雄浑乐章。
(三)
世界多极化滚滚而来,作为人类文明常态的多样性正在复兴,在这一系列的历史性变革中,中国是最关键角色之一。
今年3月,英国经济研究机构橡果宏观咨询公司公布了一项统计数据:2022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由五大新兴经济体组成的金砖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了西方主导的七国集团。“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习近平主席曾深刻指出的“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正在加速推进。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世博园区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2022年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世界越来越强烈感受到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强大脉动——不但是物质力量的增长,更是精神世界的觉醒。它们更珍视本土文化传统并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更强调战略自主、团结自强,携手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在这浩荡的时代大潮中,中国无疑是勇向涛头立的“弄潮儿”。当广大发展中国家苦寻发展的良方而西方现代化方案越来越难以带来和平与繁荣,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述展现了一幅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发展中国家“繁荣的求索”提供了新选择。面对“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等一系列现代化之问,又向世界自信作答:“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要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要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
6月22日,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联调联试综合检测列车运行时速首次达到350公里。这是记者和工作人员拍摄显示列车时速的电子屏。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向中国、拥抱中国,汲取发展的经验,获得治理的启迪,一道守护发展的权利,共同分享繁荣的机遇。巴西总统卢拉病情初愈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对习近平主席说,我非常荣幸和骄傲率庞大代表团第三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相信巴中深化扩大合作将有助于巴“再工业化”进程。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启程访华前召开了一次特别的会议,决定借鉴中国经验,在全国每个州的一个区实施脱贫计划。访华期间,中乌决定在两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框架内增设减贫合作分委会,中国经验落地中亚大地。
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同行者,也是全球治理改革的同路人。2023年开年以来,两个总部落户中国、致力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多边平台因扩员进程备受瞩目。一个是上海合作组织,在不久前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上,伊朗成为第九个成员国,白俄罗斯有望在未来正式加入。一个是新开发银行,作为在习近平主席亲自关心和推动下达成的金砖合作旗舰项目,对越来越多的国家产生了强烈的磁吸效应。今年6月,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首次访华,抵达次日便前往新开行总部,提出加入申请。孟加拉国、埃及、伊朗、阿根廷、沙特、阿联酋、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期待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国家数量更是不断增多。
“全球动力中心从西向东加速转移,而中国处于这场运动的中心。”巴西环球在线网站如此评论道。历史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从不是一成不变的模样。新时代中国正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谱写多极化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篇章。
(四)
“中国致力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决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同其他国家一道实现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的誓言,更是中国的行动。
已抵达的、在路上的、将启程的,“走,到中国去”成为新风潮。纷至沓来涌向东方的,有外国政要,也有外企高管;有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也有不以山海为远的旧雨新知。有学者感慨,在当今世界,来自西方和“全球南方”的主要国家都在主动寻求与北京接触。
“走,到中国去”,既为中国之力、中国之利,更因中国之礼、中国之义、中国之道。
平等尊重、以诚待人的中国之礼,让中国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鸣放21响礼炮,礼兵列队致敬,陪同检阅仪仗队,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欢迎宴会……无论来访者是大国元首还是小国总统,中国皆以周到礼数平等相待。这样的中国之礼,反映的是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展现的是“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外交精神,彰显的是新时代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外交胸怀。见到习近平主席,巴巴多斯总理莫特利首先表达谢意:“主席先生,请允许我感谢您和中国政府,给予我方非常慷慨和热情的款待。”听到中方军乐团特意演奏的巴西名曲《新时代》,巴西代表团成员情不自禁吟唱起来,一位参议员感叹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与友好国家合作并建立友谊的‘新时代’!”
重情尚义、立己达人的中国之义,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敬意。
捷克前总统泽曼卸任前,习近平主席专门同这位老朋友举行视频会晤,回忆往昔交往,展望中捷关系未来;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和太后莫尼列来北京查体休养,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亲切会见,“这里就是你们的家,欢迎你们回家”,温暖的话语感动了现场所有人;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访华期间恰逢70岁生日,习近平主席同他共进晚餐,热情洋溢的陕北说书、热气腾腾的陕西寿面承载着浓浓的中国情谊。无论是现代化建设中的宝贵帮助,还是新冠疫情期间的倾力支援,无论是为巴勒斯坦朋友仗义执言、主持公道,还是坚定支持非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一极……这样的中国之义被外国领导人频频提起,也被各国人民深深牢记。
5月23日,在肯尼亚内罗毕,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机辆部的火车驾驶员蒋立平(右)与学员霍勒斯从一辆印有“连接国家 走向繁荣”标语的蒙内铁路机车旁走过。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求同存异、和合共生的中国之道,让世界在中国身上看到了人类新未来。
这样的中国之道,体现在恳切的话语里——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会谈,习近平主席讲起“异”与“同”的辩证法:“中菲虽然国情不同、体制各异,但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目标相似、路径相通,合作潜力巨大。”这样的中国之道,见之于礼宾的安排中——在习近平主席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会场中央,摆放着寓意“和”“合”的荷花盆景,而“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正是中美两国的正确相处之道。
这样的中国之道是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守、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呵护。“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历来反对穷兵黩武、恃强凌弱、国强必霸。”“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无论是促成沙伊复交、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还是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落实“三大倡议”,还是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中国积极践行“和合之道”、汇聚“和合之力”,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6月13日,在坦桑尼亚姆万扎省米松圭,中土东非有限公司员工接通水管后赢得当地居民鼓掌欢呼。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要有“外交哲学”,而不是仅仅把外交当成“行政事务”。有学者将中西外交哲学进行比较,认为中国是以多元一体的整体意识看待世界的,中国的外交哲学是“合作主体哲学”,而西方则习惯以二元对立的思维划分世界,其外交哲学是“冲突主体哲学”。哪一种外交哲学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回答世界之问,哪一种外交哲学最是人心所向、大道所归,各国各方人士以走向中国的脚步作出了选择。
面对“强起来”的中国,国际社会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之后是什么?”如果能耐心静心地读一读这些关于友谊与合作的中国故事,如果能客观理性地看一看这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便会更加确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路上的新时代中国,所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大国崛起新路,所致力开辟的是一个命运与共、美美与共的人类新未来。
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思治论》中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为了明天更美好,向着人类新未来,中国将继续与世界携手同行,克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