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为何能得到世界如此推崇?
游击战古已有之。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汲取了古今中外游击战的精华,凝聚了其他中共领导人的集体智慧。无论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第一次将游击战的地位提高到了战略高度,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抗战由防御阶段转到相持阶段,游击战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随后的南岳军事会议上,白崇禧向蒋介石推荐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得到了蒋介石等人的首肯。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游击战高于正规战”,而且同意与共产党合作,在南岳开办游击干部训练班。抗战八年,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由小到大,遍地开花,作战形式多种多样,战斗方式变化无穷。到抗战胜利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共进行游击战斗12.5万次,歼灭日军52.7万人,伪军118.7万人,解放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因此,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媒体载文称毛泽东为“中国游击战之父”,日本军事评论家池野清躬认为毛泽东是“现代游击战之父”。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经常思考共产党为什么由弱变强战胜了强大的国民党的问题,并欲从中学习经验,以图“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蒋经国在日记中记有蒋介石阅读毛泽东的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胡适在1951年5月31日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建议蒋介石读一点中共近半年出版的书报,其中就有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茅家琦等人著:《中国国民党史》第17页,鹭江出版社)。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而且毫不含糊地指出:“游击性正是我们的特点,正是我们的长处,正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工具。”
美国的关注、研究和“活学活用”
美国人对毛泽东游击战的关注和研究,从中国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就开始了。当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后,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共武装仍然以游击战为主的战略方针。1937年11月14日,即淞沪会战刚结束,上海出版了一本《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此书主要内容实际上是宣传中共抗战观点的——笔者注)。该书是多篇文章的合集,其中有篇译自美国《民族周刊》的《持久抗战为中国胜利的关键》,作者为史德华的文章。该文写道:“用大军去对抗,中国迟早是要吃亏的。……游击队深入日军后方活动,实在比津浦平汉线的主力大军还易使日军感到棘手(最近晋北某路军的屡次告捷,就证明了这一点——译者)。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日本的战线愈延长,游击战术愈足以摧毁他们的力量。”“近年来最善运动游击战术的,恐怕算是中国的共产党。大约十年以来,人数从未超过二十万的红军,在中国的大部的省份中进行着‘捉迷藏’式的战术。十年以后,中国苏维埃不仅在数量上比最初增强,并且还取得中国一大部分农民对他们的主义的信仰。假使中国红军要全靠人数,那么在许多年前就早已消灭了。但共产党却老早就发展了一种组织后方农民的技术,那种策略证明有着无限的助力。”(该书第58-59页,战时生活社编辑兼发行)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