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解放前流传最早、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邓拓主持出版
在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领域,邓拓无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邓拓,原名邓子建,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1944年5月,由邓拓主编、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晋察冀版),是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邓拓编辑《毛泽东选集》的理论准备及出版情况
1938年4月,中共晋察冀省委派邓拓任《抗敌报》主任,开启长达十年晋察冀边区宣传舆论战线的工作生涯。1940年11月8日,《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作为边区机关报,以河北阜平马兰村为报社总站,逐步发行到冀中平原、冀东地区、察哈尔南部、陕北延安等地区和敌占区的广大读者手中,在宣传党的政策、反映边区人民生活、开展思想舆论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边区对敌作战的重要舆论喉舌和宣传武器。彭真对此评价道,晋察冀日报“将成为边区文化战线上的铁的正规军”。此外,邓拓还参与了《晋察冀画报》、“燕赵诗社”等筹备和创建工作。在1943年5万日军“扫荡”等极为艰苦的环境下,晋察冀日报社“一手拿笔,一手拿枪”隐蔽出报41期,给边区军民抗战以极大鼓舞。
1942年4月,晋察冀日报社组织编撰了《毛泽东言论选集》,选编了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统一战线成立后的革命形势与任务》《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7月1日,《晋察冀日报》发表了邓拓撰写的以《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为主题的社论,指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对“毛泽东主义”使用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定位,邓拓自身的深厚理论素养和敏锐的理论嗅觉,成为其主编《毛泽东选集》的重要前提。同时,邓拓在长期学习、研究毛泽东的著作过程中,素有收集毛泽东著作稿件的习惯,加之晋察冀日报社的资料收藏和汇集优势,为其投身《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当时,邓拓敏锐地觉察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进展,并积极参与理论界思想互动。从延安整风开始,党内一些理论工作者逐步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理论的科学价值,相继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主义”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等说法。比如1942年2月18日,张如心撰文对“毛泽东主义”概念进行了阐述:“毛泽东主义是指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是引领中国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理论武器。”(张如心:《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解放日报》1942年2月18日。) “毛泽东主义”的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邓拓的回应:1942年7月1日,《晋察冀日报》上发表了由邓拓撰稿、经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审阅的重要社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特别强调学习掌握毛泽东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年的斗争中,已经把马列主义民族化、中国化了。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毛泽东主义。毛泽东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与策略的统一完整的体系,是创造性的马列主义的新的发展。”(《邓拓文集》第1卷,北京出版社1986年,第42页。) 1943年7月,王稼祥在纪念建党22周年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上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随着中国抗日战争迅速走向全国胜利,用毛泽东思想统一党内思想,已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1945年4月至6月,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成为武装党员群众的重要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