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爱国主义这面壮丽旗帜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国庆佳节之际,让我们重温这些生动故事和闪光金句,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爱国情、复兴志。
【“‘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
这个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起——
童年时,母亲带着习近平,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等小人书。回来之后,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回忆:“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同时任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会见。
“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菲科这样问习近平主席。
习近平主席的回答掷地有声:“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初心如磐,赤诚如火。
参观南开大学校史馆,看到老校长张伯苓曾定下的“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时,总书记轻声念诵,细细揣摩:“说得好!”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参观百年校史主题展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出席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总书记回顾百年前那段峥嵘岁月,强调“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
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一言一行,彰显赤诚中国心;一字一句,砥砺强国复兴志。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坐落在西安交通大学的交大西迁博物馆里,一张粉色的车票,承载着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交大人的西迁专列乘车证,上面印着一句话——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上个世纪50年代,一批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黄浦江畔迁至渭水之滨,披荆斩棘、治学报国。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讲述他们的故事。收到信后,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还专门提到此事,称赞“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
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了西迁老教授,深刻阐释“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