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守护者”习近平
2023年6月1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在兰台洞库,来自山东大学文学院的杜泽逊教授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话题落到了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永乐大典》上。
总书记牵挂着这一珍贵古籍的整理修缮,主持相关工作的杜泽逊汇报道:“落实您的批示,进展还比较顺利。”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在兰台洞库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
“我们现在存世的有多少?”
“800卷,400多册,只占全书的4%。庚子事变,东交民巷的翰林院损毁太严重。很可惜!”
聚散沉浮,文运和国运息息相连。当天,习近平多次谈起“盛世修文”这一使命:“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批人精心呵护它们,保留下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一是平安稳定,一是有强烈的民族文化保护、建设的意愿,再有有这个能力。条件具备了,那就及时把这件大事办好。”
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钟鼎金文、简册帛书,到手抄印刷的书籍手卷、线装书册,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习近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文化自信”的中共领导人,他非常关心这些“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
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就提议编写一本关于正定的书。在那个缺少电脑和网络的年代,资料奇缺,负责编写的同志犯了愁,只好找习近平想办法。没想到,习近平胸有成竹地说:“我手头有一整套《真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都有详细记载。”这些古籍,一共有8本,都是他从博物馆复印来的。
这些年,习近平每年都会以国家主席身份发表新年贺词。人们从他身后书架上看到了《左传》《宋史》《全唐诗》等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以读书为“最大的爱好”的习近平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坚持一点一滴学。他说:“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这是他在图书馆考察。
习近平对典籍的珍视,数十年从未改变。
他说:“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口言之,身必行之。
习近平亲自批准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寄望“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他还到北京大学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了解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的编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