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切忌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抓任何工作,给群众办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政绩为谁而树?
“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更要为人民多做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折射出共产党人的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始终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干事创业的价值源头。
翻开《之江新语》,《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心无百姓莫为“官”》等诸多篇目,“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等炽热话语,无不彰显着鲜明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
在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顶风冒雪看真贫;深入祁连山北麓大草原,实地了解生态恢复保护情况;到河北保定受灾群众家中,看温度计、摸暖气片,感受百姓冷暖;在上海考察时,专门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看望新市民,询问租金贵不贵;在湖南常德沿着田边小道,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新时代以来,人民的所思所盼,装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里。
树什么样的政绩?
政绩观与发展观紧密相连。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2021年3月,在福建三明市沙县总医院考察时,总书记问正在陪母亲看病的市民张丽萍费用和报销情况。
“这次花费1.3万元,自费4000多元。”
总书记听后很欣慰,又在一张柱状图前驻足细看三明医改成效。
“我很关注你们的改革。”总书记强调,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
医疗、就业、教育、养老……人民群众关心,总书记高度关注。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