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20试飞员披露试飞细节:首飞前做开创性的飘飞动作
即将交付的运-20运输机从机库移向跑道(2016年6月摄)。 7月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大型运输机——运-20飞机授装接装仪式在空军航空兵某部举行。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原标题:试飞员“五大首创”助推运-20飞上蓝天——运-20试飞员介绍大运试飞历程
新华社成都7月7日电(记者张汨汨、黄书波)作为“航空工业一支特殊生产力”,试飞员,在运-20的设计研制过程中,同样浸透了他们的汗水。在7日召开的空军运-20飞机列装首飞记者见面会上,运-20试飞小组的2位试飞员——邓友明、张景亭来到现场,回顾了大运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试飞历程。
大型运输机的试飞在我国尚属首次,空军试飞员们立志做“科学的冒险家,理念的探索者,飞设计的参与者,飞行的先行者”,用无畏的胆识和敢闯、敢干、敢于拼搏的开拓精神,为运-20铺就了一条通往蓝天的宽广航路。
首次以全新理念组建培训试飞团队
大运工程甫一立项,空军试飞局即着手组建运-20试飞小组。
“前期的技术铺垫和经验积累异常缺乏。”空军试飞局局长、特级飞行员邓友明说,“我们必须早谋划、早准备。”
这样的“提前量”,在之前型号的试飞中非常少见。
小组成员的选拔过程异常严格,不仅要求飞行技术过硬,还需通过身体选拔、心理测评和理论考试。标准一视同仁,许多老资格的“功勋试飞员”仍要从头再考。
邓友明是试飞局领导,更曾是空警-2000预警机的试飞员,也要与年轻飞行员们一道参考。
经过重重关口,一支涵盖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试飞队伍组建起来。他们之中,有试飞局试飞员、有作战部队飞行员,甚至还有不穿军装的地方试飞员。“成员间可相互借鉴,形成较强的战斗力。”邓友明说。
首批试飞员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培训,并在多型飞机上进行了复杂风险科目训练。邓友明介绍,“好飞机、差飞机都要飞,国内、国外的理念都要接触,目的是让试飞员的视野更加开阔,不仅能完成操纵任务,还要具备评估能力。”
首飞前2个月,试飞员们又集中把飞机的各个系统仔仔细细梳理了一遍,做到“闭着眼都能说清”——直到这时,前期准备才算初步完成。
“在之后的试飞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前期培训的重要和必要,这种培训模式,也将引入今后类似的型号试飞中。”邓友明表示。
首次独立完成运输机所有高风险试飞科目
运-20的研制走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其试飞过程同样如此。在重重挑战面前,试飞员们立志“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飞机飞出来”,在很多高难风险科目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