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对中印关系喧嚣过后的冷思考

2017-09-25 1038 0
作者: 张家栋 来源: 环球时报

  持续71天的洞朗对峙结束已有一段时间。这件事是近几年来中印关系恶性互动的结果,也给了我们一个认真审视中印关系的机会,当下有必要对中印关系做个冷思考。要准确认识中印关系,需从历史、理论和未来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历史维度

  历史不会给我们具体答案,但能帮助我们进行冷静思考,摆脱短期因素对认识的左右。

  首先,中印两国在历史上是在相互独立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两国在政治和安全问题上的相关度,远低于中国与中亚之间,甚至低于中国与欧洲之间。中国中原王朝与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之间的斗争,可以迅速影响中亚甚至欧洲,但对印度次大陆的影响非常有限,也很缓慢。而印度对中国安全事务的影响,除在英国殖民时期当雇佣兵外,则接近于零。很多时候,未来经常是历史以某种形态的重复。

  其次,中印两国间的很多问题都有历史渊源。中印关系中最敏感的领土争端问题,主要起源于英国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对英印帝国自然边界的单方面追求。中印之间关于西藏和领土问题的争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之前就开始了。中华民国政府派驻印度的唯一一任大使罗家伦先生,就曾因西藏问题与印度政府进行严肃交涉。正因这些争端涉及两国的历史记忆和国家身份塑造,所以不存在简单解决方案。

  再次,和平是主流。中印之间虽然发生过1962年边境冲突,并在1987年和2017年发生过接近于爆发军事冲突的危机,但和平、至少是冷和平,仍是中印关系的主流。从1962年冲突和其他两次危机中,两国基本得出并不断强化了一个共识:采用军事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不符合双方利益。

  最后,战争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对一些敏感问题管理不善,中印之间有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甚至战争。1962年边境军事冲突爆发之前,中印双方都没军事解决争端的真实意愿,但军事冲突还是发生了。传统上,人们认为战争的根源是恐惧,是由于恐惧而产生的安全困境。但事实上,战争也经常起源于过度自信,起源于对战争不会发生的迷信。两次世界大战前,双方都认为可以让对方屈服,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最终还是打起来了。冷战时期,美苏都准备随时投入战争,战争反而没有出现。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中印双方以不会发生战争为前提,轻视自我克制和战略沟通的价值和意义,军事冲突反而可能不期而至。

  理论维度

  国际关系理论虽不能提供直接的政策建议,但可以帮助我们对大趋势进行认识和把握,增加战略定力。中印双方舆论场中的一些人缺少最基本的国际关系理论知识,容易在极度理想主义和极端悲观主义之间摇摆。要认识中印关系,至少需要从地缘政治理论、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和全球化理论三个不同方向去思考。

查看余下4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