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1962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解放军为什么能“快刀切黄油”?
01
《枭龙惊天一击,彰显中国优势》一文中,主要从经济和人类发展指标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印两国在各自解放和独立后,由于选择不同发展道路而导致了不同发展水平。
其实,两国之间不同社会制度的“竞赛”,在1962年发生的边界战争中就分出胜负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已极其明显。
当时,距离印度独立建国刚好15年,距离新中国成立仅仅13年。
关于这场战争的经过及军事和地缘政治意义,在《新中国的五次战争》一书中有详细分析,不再赘述。这里仅仅分析一下中国边防军所取得的“快刀切黄油式的胜利”意味着什么——
02
首先,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表明,中国的社会制度能够更好、更快的消化吸收工业文明。
战争爆发时,中国边防军已经普遍装备了国产的“五六式枪族”,包括56式冲锋枪,56式轻机枪,56式半自动步枪,53式重机枪,54式高射机枪,54式手枪等。弹药充足,补给方便,火力强大。
而印度虽然1947年就获得独立,但并未能像中国那样迅速建立相对完备的军事工业体系,武器装备主要依赖进口。
印军装备基本是二战结束后英军淘汰的二手货,其步兵大量使用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还必须开一枪拉一次大栓,严重影响射击效率,且每支步枪只配发40发子弹。
在战场上,两个中国士兵的火力就可以压制印军一个班。
此外,虽然中国边防军的补给线漫长,就自然条件来说远逊于印军,但中国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中国士兵吃得饱、穿得暖、士气高,前线食品中有大量包括罐头和牛肉干在内的肉食品。
而印军的补给虽然远比中国军队便利,但由于腐败和低效,很多一线部队居然没有领到冬装,并且由于宗教的原因,只向士兵提供素食。
印军吃的不好,体力不行,打起仗来冲锋冲不上,撤退跑不动,遇到身体强壮灵活的解放军士兵就只能束手就擒。
被俘的印军士兵表示,战俘营的伙食比他们部队的伙食好多了。
03
其次,中国边防军的组织指挥、士兵的精神面貌,表明中国军队已经是一支高水平的现代军队,而印军还是一支前现代的、带有殖民军色彩的传统军队。
两者之间的差距,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庶几相当于近代西方军队VS中国的晚清、民国军队。
1962年战争爆发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毛主席井冈山建军后一路走来。一方面,按照毛主席制定的一系列建军原则,军队内部关系平等、融洽,官兵关系密切且相互信任;另一方面,经过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洗礼,中国军队熟悉现代战争,指挥系统简洁、高效、实用(如根据作战需要设立了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总指挥的“刘指”、“丁指”、“前指”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