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评《八佰》的立意:国军“照亮”了谁?
“要动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支持抗战,首先就必须改变半封建的经济结构和和社会结构,这是国民党万万做不到的。”
作者 | 郭松民
编辑 | 南 方
01
—
管虎拍摄《八佰》,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立意,这应该也是他对抗战精神的理解——“中国军人”(这里特指国军)用自己的牺牲“照亮”了普通民众,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见管虎的微博——
管虎的这一立意,也得到了《八佰》官微的确认——
孰料,这一看上去合情合理,颇为热血的立意,却为管虎导演换来了满满一嘴马粪!
原装正版,如假包换的国军后代,“蓝三代”,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丘先生用一种非常不屑的语气在自己的微博上直斥管虎“想当然耳”——
行文至此,不由得立即心疼原装正版,如假包换的老八路后代,“hong二代”管虎导演一秒钟!
伺候得够小心、够周到了,连“中国军人用生命之火为之照亮”这种从来舍不得用到解放军身上的美好词汇都用上了,结果人家还是不满意,真是情何以堪?
02
—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劝同样身为老八路后代,但一直热衷于吹抬国军抗战老兵的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先生说“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即便当下被‘蓝军’接纳,你在蓝营里还是有前科的政治贱民,仍然抬不起头来”,他似乎没有听进去,而是直接把我加入了黑名单。
现在我愿意把这句话同样送给管虎导演,希望能够听进去,听不进去也没关系,只要未来无惧马粪即可,可马粪的味道真就那么好吗?
费解。
03
—
继续说《八佰》的立意。
管导和丘先生没有本质的区别,都认为麻木民众是在国军牺牲精神的感召下觉醒的,只是管虎认为,民众是到了淞沪会战尾声之尾声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时,由于英租界提供了一处安全的看台可以旁观,所以才觉醒的。
但丘先生认为,管导太低估国军的感召力了,早在上海1932年“一·二八”抗战时,上海民众就有共识了,所以他才对《八佰》嗤之以鼻。
不过在我看来,无论是管导还是丘先生,都有点“想当然耳!”
04
—
1947年,距离抗战胜利刚刚两年,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了抗战期间,一位热血青年张忠良,进入大后方的陪都重庆后,如何在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感召”下,逐渐堕落成一个腐败分子的全过程。
其中有一个细节颇值得玩味:淞沪会战正打得炮火连天的时候,张忠良作为战地服务团成员到一个企业家那里去为前方将士募捐,太太何文艳捐出了一件穿旧了毛背心,“这还是我亲手织的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