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心存幻想,动摇不定:“七七事变”的教训
“看了不少官文官微,文风大抵如是——绮靡华丽,无病呻吟,言不及义,廉价煽情。”
01
—
前天,“七七事变”爆发82周年。
有主流媒体发文纪念——
“从沉沦到觉醒,从苦难走向辉煌,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才能开创未来。”
许多官微也发帖纪念——
看了不少官文官微,文风大抵如是——绮靡华丽,无病呻吟,言不及义,廉价煽情。
时代没有回到民国,文风先回到了民国。
“七七事变”的教训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片国土沦陷,3500万同胞伤亡”?
事变发生时,驻守平津地区的29军相对日本华北驻屯军兵力上居于绝对优势,为什么不旋踵即被打得溃不成军,致使战略重镇天津、八百年故都北平都沦于敌手?
难道一句“落后就要挨打”就可以洗清一切腐败无能,洗清一切不能履行保家卫国最基本义务的军政要人的历史责任?
说什么“不能忘,不敢忘”,真正的历史教训恐怕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样“难忘历史,面向未来”,恐怕未来也难免重蹈覆辙。
02
—
抗日战争,是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展开的。
因此,在战争初期,日本处于战略进攻,中国处于战略防御,这一点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已经讲得清清楚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方面不能化总体的被动为局部的主动,不能变总体的劣势为局部的优势。
1937年9月25日,就在29军丢了北平、天津不久,出师抗战的八路军115师,就在师长林彪的指挥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日本新式陆军组建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严重挫败。
这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足以证明,只要中国军队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完全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03
—
“七七事变”发生时,驻防平津一带的29军,共有4个步兵师,2个独立旅,1个特务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加上保安队,共有75000万人。
而在同一地区,根据《何梅协定》驻扎的日军,只有5600人,并且分散驻扎在北平、通州、天津、唐山、秦皇岛、塘沽的广大地区,在卢沟桥制造事端的日军只有一个大队。
很明显,如果29军军长宋哲元与华北的上层军政精英能够形成共识,丢掉幻想,认识到中日全面战争不可避免,立足于早打、大打,以绝对优势兵力先机制敌,即便不能全歼华北驻屯军,也能重创当面日军,在日本的援军抵达前抢占战略要地,形成有利态势。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