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中朝关系:超越地缘政治
“构成中朝关系重要内容的并不仅仅是利益,还有历史与情感!”
01
习近平主席20日对朝鲜进行的国事访问,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用“倾国倾城”来形容并不为过,几乎一半以上的平壤市民都参加了欢迎活动。金正恩委员长还在安放有金日成、金正日遗体的锦绣山太阳宫——这一堪称朝鲜国家神殿的广场上,在两位已故领袖巨幅画像的注视下,为习主席举行了致敬仪式。
据《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对此感到非常嫉妒”。
更加浓墨重彩的篇章是当天晚上在平壤五一体育场举行的大型团体操《战无不胜的社会主义》,由三万名朝鲜中学生组成的背景板上反复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的画面,并出现了“永不忘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英勇牺牲!”大幅标语。
这一切意味着,构成中朝关系重要内容的并不仅仅是利益,还有历史与情感——这是中朝关系明显有别与中国和其他国家关系的地方。
02
这些年来,“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马基雅维利式的格言,忽然大行其道,成了分析国际关系的唯一准则和工具,而这其中的“利益”,又主要是指经济利益。
正是在这一“格言”的影响下,沈志华、张链瑰之流鼓吹的“弃朝拥韩”论,才逐渐成为国内一个时期对朝舆论的主流,甚至一度严重影响了对朝政策。其严重后果,就是朝鲜连续的核试验与导弹试验,朝鲜半岛一度走到了战争边缘。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朝鲜半岛真的爆发战争,由于两国之间极其密切的地缘关系,中国绝无可能置身事外。而在今天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一旦在朝鲜半岛卷入战争,则有可能导致现代化进程的中断,或严重拖延。
03
毫无疑问,利益关系,尤其是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是一切国际关系基础性的东西,中朝关系也不例外。
但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其实非常相似,如果只有利益,没有情感和其他因素,势必会“利尽而散”,甚至各怀鬼胎,为了利益相互出卖,最终大家全都失去了安全感,相互出卖获得的利益也会相互抵消,最终什么利益也得不到。
外交往往是内政的反映。
主流舆论之所以会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奉为圭臬,并且在民间颇有市场,根本原因也在于近三十来年国内社会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势利的市场社会,人们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投射到国际关系中,就觉得为了利益背信弃义是绝对真理,不相信自己不会被出卖,对出卖别人也毫无心理障碍。
势利的外交政策,还产生了看似相反实则相通的两个“姿态”,一个是睚眦必报,“虽远必诛”,恶声恶气,一定要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别人的利益之上;另一个是低眉顺眼,万般小心,吃亏是福,甘为臣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