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绝杀慕尼黑》:俄罗斯为什么自黑?


  “苏联的故事不能用苏联的逻辑来讲,而只能用美国和西方的逻辑来讲。”

  01

  —

  记得去年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最后决战的时刻,“爸爸”被爱嫉妒的教练设了一个圈套反锁在器材库房里,不能亲眼目睹女儿的比赛,正在他焦灼万状的时候,突然,他听到了印度国歌,一下子就明白女儿取得了胜利。

  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是女儿的胜利,也是他这位父亲兼教练的胜利,当然更是印度的胜利。

  这一刻,个人的光荣与梦想、父女亲情、爱国热忱等都水乳交融地融合到了一起。难怪很多观众会热泪盈眶。

  俄罗斯影片《绝杀慕尼黑》也是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并且最后决战的场合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篮球队击败了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对任何国家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其辉煌的胜利!

  但是,观众没有看到带有红星和镰刀锤子图案的苏联国旗冉冉升起,也没有听到诞生在苏德战争中的《苏联颂》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旋律,只看到在更衣室,领队交给队长一叠薄薄的信封,要他分发给球员,那是他们的奖金。

  很明显,导演不想让观众产生任何误解——胜利的荣耀只属于球队,不属于苏联。

  

1.webp.jpg

  02

  —

  苏联篮球队在慕尼黑取得的胜利,是在冷战时代取得的,但现在冷战已经结束,做为冷战失败者,苏联已不复存在,因此,苏联的故事就不能用苏联的逻辑来讲,而只能用冷战胜利者即美国和西方的逻辑来讲——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绝杀慕尼黑》。

  在《绝杀慕尼黑》中,我们看到,苏联为发展体育事业所建立起来的一切,自始自终都是一个干扰性、破坏性的存在,教练和球员需要克服这种干扰才能取得胜利。

  苏联篮球协会,对战胜美国队毫无信心,主教练加兰任也一直不被信任。他妻子的出国手续被层层阻碍,在最后一刻被拒绝;

  篮球队的队医,是克格勃的秘密线人,在他的药箱里藏着窃听器;

  队员们得胜回国,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海关人员的翻箱倒柜,深恐他们带回什么违禁品。一个队员为母亲带回一点毛线,也受到反复盘查。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

  总之,“苏联”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贫困的、封闭的、落后的、官僚主义的、到处都是窃听器的国家。苏联是一个“邪恶帝国”,苏维埃制度是一架冷酷无情的机器——这正是冷战对手,美国和西方给苏联设计的标准画像。

  03

  —

  在影片中,教练和运动员作为“苏联人”的自豪感是完全不存在的,为国争光的动机也是完全不存在的,他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主要是出于一些个人原因:或者是为了结婚,或者是赚钱给儿子到国外治病,等等。

查看余下6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