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委书记:“到昆明工作之后,才知道原来滇池是臭的”
“在我来昆明工作之前,到昆明出差,从来没有人带我去滇池。到昆明工作之后,才知道原来滇池是臭的。”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说。
在经过20多年的努力、超过500亿元的投入后,滇池水质开始企稳向好,但仍有不少问题存在。
九大高原湖泊是云南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也是此次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云南“回头看”的重点和专项督察内容。2016年,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向云南省反馈的意见中指出,云南高原湖泊水环境形势严峻,部分湖泊保护目标未如期实现。进驻之后,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组长朱小丹现场督察首先就选择了治理任务繁重的高原湖泊之一——滇池。
滇池20余年治污路
历史上的滇池“苇丛密布,波光柳色,鱼跃鹭飞”,但20世纪80年代开始,水质迅速恶化,在90年代初达到劣Ⅴ类。当地人对记者说,在蓝藻暴发最为严重的时候,砖头在湖面上都不会沉。
造成滇池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滇池位于昆明下游,承接城市生产生活废水排放,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快速的城市发展步伐,周边乡镇企业和农业面源污染等使其污染负荷加大。最终,滇池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
滇池的治理始于“九五”期间,但早期治理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仅仅“还旧账”,未能遏制污染发展趋势。“十一五”以来,滇池治理进入流域系统治理阶段,特别是近年来转变理念、创新思路、综合施策,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时“削减存量污染”。
昆明市副市长吴涛告诉记者,现在,滇池保护治理是昆明的“一把手”工程,而且遵循“以水定城、量水发展”的原则,将滇池治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同时,全面实施“六大工程”:环湖截污,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湖滨退塘、退田、退房、退人、建设湿地,整治入湖河道,底泥疏浚和牛栏江补水。同时,全面深化河长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使地方责任得到落实,水质有效提升。
多年的努力终于见到成效,冬季到草海大坝喂海鸥已经成为昆明人的重要休闲方式。根据今年开始实施的《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均将稳定达到Ⅳ类。
入湖河道水质亟待改善
滇池水质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密切。在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的广普大沟,清淤工程正在进行中。虽然经过了昨夜一场大雨的冲刷,但记者在岸边仍能闻到阵阵恶臭,水体也非常浑浊。
据悉,广普大沟长期以来水质较差,但未被列入住建部的黑臭水体名单。在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的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中,曾被群众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