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论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
“革命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以各自对“革命文化”内涵的理解,对其进行阐释、宣传和践行。在国内许多地方,革命文化还更多地被冠以“红色文化”。于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混为一谈,革命文化的本意被淡化,关于红色文化的解释更加“见仁见智”。仔细分析发现,“红色文化”概念的提出约出现于21世纪初。中国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人们难免要从过往的历史与经验中,追忆曾经引领党和人民走向胜利的信仰与精神力量。事实证明,这种现象与当时学术界的文化记录非常契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显示,在2003—2004年度的学术论文中,“红色文化”已成为主题词。同时,有学者注意到,在红色文化概念出现前,中国学术界已经出现了“红色经典”“红色资源”“红色旅游”等提法。这些提法是否准确?对革命传统的继承是否该回归其本意?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足当下,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今天,为革命文化找准定位,体现其当代价值,便成为人们的重要关切。
革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中国革命铺就的红色底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凝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这份文献可见,“红色文化”应规范地称为“革命文化”,其历史渊源可回溯到20世纪初期波澜壮阔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
中国“革命文化”可溯源至中国共产党的初创,且与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紧密相关。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后,历经半个世纪,由一个幽灵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并指导苏联十月革命成功,用真理的光芒昭示了中国革命未来的方向。于是,20世纪的东方中国,在民主革命、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运动中不断切换革命主题,在各种意识形态和救中国方案的相互激荡和选择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写到自己的旗帜上,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率领人民开展了不懈斗争,做出了重大牺牲。据军事科学院信息中心统计,从1927年到1949年22年间,能够查清作战名称、作战地区、我方参战部队、敌方参战部队、作战结果等基本要素的主要战役、战斗,共计3203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夺取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是由亿万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的确,革命烈士的鲜血铺就了中国革命的底色,才有外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才有中国人心中的红色政权,才有今天“红色文化”称谓的流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