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载荷试验结束:巡视器已进入月夜休眠状态
△15日,“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发布试验照片,照片显示试验搭载的棉花种子已长出嫩芽。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消息:嫦娥四号任务搭载的生物科普载荷试验已经结束,从拍摄的图片观察,棉花的种子有发芽的迹象。
目前,巡视器已进入月夜休眠状态,搭载的科普试验生物将在全封闭状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中慢慢分解,不会对月球环境造成影响。
(央视记者 崔霞 王世玉 李厦)
相关新闻
“嫦娥四号”上搭载的六种生物如何被选出?
六种生物如何选?为何棉花先发芽?
1月15日,“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团队发布消息,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中,棉花种子首先成功发芽了。这两天,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上,网友也纷纷留言。负责嫦娥四号生物模块研制的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说,和棉花种子一起上去的还有六种生物,它们都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六种生物?最先发芽的又为什么是棉花种子呢?这个实验又有什么意义?
地面同步试验揭秘棉花先发芽的原因
1月17日,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团队发布信息,在地面封闭环境1:1对照试验中,目前已经有四颗种子萌发,一颗棉花种子在注水三天后萌发,目前长势良好,茎秆粗壮,另外三颗油菜种子在注水七天后萌发,目前已经能看到绿油油的叶子长出来。那么,为什么是棉花先发芽呢?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 郑先喆:从月球表面载荷罐传回来的实时温度显示,已经持续了几天的高温,35度以上的高温,高温下棉花是非常开心的,棉花就是一个喜高温的植物,他在高温下种子萌发速度更快。
在月球表面上搭载生物的罐体,内部温度可达到35度以上,像马铃薯这类生物在低温环境下才能发芽生长,但为什么还要被放进去?
生物科普载荷试验载荷总设计师 谢更新:我们就从人类的必需品来进行选材,土豆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太空主食,那么棉花穿衣服,油炒菜,所以我们也是有这方面考虑,也为我们国家甚至世界上在月面做生存或者建立月球基地做一些技术的积累。
最终搭载的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是项目团队历时三年,对三四十种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物种进行实验、筛选的,与同时搭载的酵母和果蝇构成一个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微型生态系统。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邱丹:尽可能多地带一点生物在里面,就会形成这么一个微型的生态圈,展示一个生物的多态性。现在的实验结果也证明多带的这些东西,这几种生物,反而在一起能够生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