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退休后赴凉山支教:这里的快乐现代文明给不了
退休后,她选择到凉山支教
孩子们参加升旗仪式,李华用手机记录下孩子们专注的神情。
年近六旬的她,退休后甘愿舍弃都市的繁华,来到异乡——偏僻的四川凉山,与彝族孩子们相守,给他们带去知识和希望。这半年来,她走过了怎样一条路?经历了一些什么故事?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2018年8月,我的妈妈——55岁的李华在微信公众号中看到了一则大凉山地区招募支教老师的推送,刚刚从大学图书馆中退休的她便当机立断,决定动身前往陌生的四川凉山,开启后半生的新生活。
李华担任孩子们的数学老师,课堂上总会有些调皮的学生。
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小学三年级一班(这个学校其实只有这一个班)总共30个人,年龄从8岁到17岁不等,全部是当地彝民的孩子,李华担任孩子们的数学老师。
午后的阳光洒在半山腰的菜地里,小一点的孩子拿着小刀在地里拔萝卜,大一点的背着竹篓子装萝卜,劳作的麻利程度不亚于一个成年人。他们全是扎甘洛附近村庄的彝族孩子,每个人的鼻子底下都拖着一截长长的鼻涕。如果给他一张纸擤鼻涕,他就会“哧溜”一声用力把掉到嘴边的鼻涕吸回去。他们笑的时候,会露出雪白得好像会发光的牙齿。他们成天在山坡上、菜地里和教室里相互追赶,一边跑一边叽里呱啦地说着彝族话。多高的坡,他们都直接往下跳,丝毫不担心会崴脚。
傍晚时分,李华和学生一起到半山腰的菜地里去拔萝卜。
下课以后,孩子们就要卷起裤脚下地干农活。虽然十几岁的孩子看上去像六七岁那样瘦小,但劳动起来却有使不完的劲儿,不用喝水也能背着四五十斤重的玉米秸秆走几公里的山路回家喂牛。
李华老师见不得学生辛苦,常常抢着去帮忙背竹筐。竹筐里放满了大大小小的萝卜,加起来起码有50斤重,她背起来路都有点走不稳,爬坡的时候晃晃悠悠的。
天还没亮,李华便已开始在小厨房里准备早餐。由于另一位老师近期请假,李华不得不每天独自上八节课。
“这里的孩子天真烂漫,特别爱老师。他们天天主动帮我挑水、倒垃圾,特别乖。”李老师说。她吃的菜和肉几乎没断过,快吃完了就会有学生从地里摘了最新鲜的送来。
李华搭村民的顺风车下山取快递,最近的快递点有20公里远。
学生们个个长相棱角分明,满面的尘土掩盖不住英挺的五官。这样黝黑而深邃的面容配上彝族服饰,常常让李老师有种瞬间穿越到远古部落的错觉。
扎甘洛小学斑驳的墙壁上写着“未来是什么”。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