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非认知能力”培养应成为家庭教育重心

2019-07-12 905 0
作者: 记者 来源: 光明日报

  

  亲子关系与日常交流状况

  注:“关系”指的是“与父母的关系非常亲近”;沟通1指的是“经常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沟通2指的是“经常与我讨论和同学的关系”;沟通3指的是“经常与我讨论和老师的关系”;沟通4指的是“经常与我讨论心事或烦恼”。

  

  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教育状况 (单位:%)

  注:“6年”“9年”等分别指父母双方受教育年限的最大值为6年、9年。

  编者按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今年2月,教育部最新颁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中,将强化家庭教育作为重点问题列出,并表明要启动家庭教育立法研究。近日,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的通知,新增了“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儿童共同成长的过程”等家庭教育核心理念。在社会各界热切关注此话题的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组成“北京市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组,针对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在内的40所学校,共计5638名小学四年级学生,采用分层等比整群抽样、深度访谈、焦点讨论等方式,探讨家庭教育对于子女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其中,调查样本重点关注了流动人口的子女,因此非京籍样本占比59.3%,农业户口占比45.32%,均略高于北京实际情况。

  在这个任何职业都需要考证或者培训的年代,只有家长这一“职位”可以直接“无证上岗”。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孩子成才的道路上,家长应该怎么做?家庭环境的各种因素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子女的发展?如何才能正确引导中国家长更好地教育子女?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家庭教育现状愈发引起关注

  调研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如下:

  父亲与子女的沟通力度小于母亲。数据显示,母亲最为关注的是子女的学校生活,61.49%的学生选择了“母亲经常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46.41%学生认为“父亲偶尔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相比之下,父亲反而更加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40.66%的学生认为“父亲经常与我讨论我的心事或烦恼”,比重高于父亲经常与孩子谈论“学校发生的事情”“与同学的关系”或“与老师的关系”,但是仍低于55.03%的学生报告“母亲经常与我讨论我的心事或烦恼”。此外,88.2%的学生认为“我和妈妈的关系非常亲近”,72%的学生认为“我和爸爸的关系非常亲近”。由此可见,家长与子女的日常交流中不仅关注了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还包括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然而与母亲相比,父亲与小学生的沟通力度仍显不足。

查看余下8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