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破“7”背后的真问题和假问题
汇率市场惊心动魄,波谲云诡。
8月5日早晨,人民币汇率跌破“7”的心理关口,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蹊跷的是,当中国汇率迈向更加市场化的时候,美国财政部在8月6日指责中国为“汇率操纵国”。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次近10年来的首次破七?
稳住心理 目光放远
一段时间以来,中美经贸问题无疑是影响汇率的最直接的外部因素。美国在经贸问题上出尔反尔,近日,特朗普总统又突然宣布将从9月1日对中国3000亿美元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
贸易问题和汇率问题交织和演化,对大家的心理预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中国央行更是在公告中明言:“受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及对中国加征关税预期等影响,今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贬值,突破了7元”。
令人关注的是“7”这个心理关口,一些人害怕,人民币如果守不住“7”,汇率是不是要“节节败退”?
当然不会。理性来看,7跟之前的6.9有多大区别呢?过去,中国经济面对外部冲击的时候,也有对GDP增速“保8”的情结。现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上半年6.3%的增速也是一个比较平稳的速度、一个不低的速度,且含金量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个速度。
从20年汇率的长视角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既有过8块多的时候,也有过7块多和6块多的时候,现在又回到7块钱以上。央行打了一个比方,非常形象——这个“7”不是年龄,过去就回不来了,也不是堤坝,一旦被冲破大水就会一泻千里;“7”更像水库的水位,丰水期的时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时候又会降下来,有涨有落,都是正常的。
短期来看,汇率是一个价格指标,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中国的汇率制度是怎样的?标准表述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总体上,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是由市场供求机制决定,有涨就会有跌。
也就是说,汇率的短期涨跌是常态,是规律。真正需要观察的决定汇率的长期因素。那么,什么因素从根本上、在长期决定汇率呢?
很简单,是基本面。从经典的汇率决定理论来看,这些因素包括潜在增长率、一国竞争力等。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正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系统性风险,筑牢制度、科技、人才等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石,同时国际收支稳定,外汇储备充足,这些为人民币汇率提供了根本支撑。
较长的区间来看,人民币仍然处于一个上涨通道。有国际清算银行数据为证——2005年初至2019年6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38%,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7%,是二十国集团经济体中最强势的货币,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升值幅度最大的货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