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独山:一位引进干部留下的400亿债务
10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近日,贵州省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副厅级)涉嫌受贿罪、滥用职权罪一案,经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由安顺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由此,潘志立和他主政了8年有余的独山县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独山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最南端,与广西南丹县接壤,是贵州省乃至大西南进入两广出海口的必经之地,素有“贵州南大门”“西南门户”之称。虽有地理优势,但因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底子薄弱等原因,独山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值得注意的,潘志立曾是贵州省从江苏省引进的优秀干部。他仕途折戟后,一系列烂尾工程和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他留给独山县的负资产。
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了贵州省纪委监委梳理的典型案例汇编,其中披露,为了政绩,潘志立不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罔顾独山县每年财政收入不足10个亿的实际,盲目举债近2亿元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筑”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他被免职时,独山县债务高达400多亿元,绝大多数融资成本超过10%。
这意味着,独山县每年光债务利息就超过4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不吃不喝也远不足偿还利息。潘志立因此被舆论称为“全国最会借钱和最敢花钱的县委书记”。
独山县如何背负上如此沉重的债务包袱?这些债务资金用在了哪些项目上?又将如何化债?
“我们都曾是他的粉丝”
1964年9月,潘志立生于江苏省海安县。2007年8月起,他任海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海安县城东镇党委书记等职。
2010年~2011年,贵州分两批从江苏、浙江、山东、河北、重庆5省(市)引进12名优秀干部担任县委书记,其中就包括潘志立。2010年7月,他跨省调赴贵州黔南州独山县,任县委书记。
当时《人民日报》一篇报道称,在一个全省88个县中半数以上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欠发达省份,一下子拿出12个县级“一把手”岗位来引进外省干部,这样的勇气和力度,在贵州数头一回,在全国亦不多见。
报道称,近年来,贵州省委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两大战略。实现这样的蓝图,要求各地的主政者必须熟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拥有先进的发展理念,掌握成熟的发展管理模式。
潘志立有过多年主抓经济发展的经历,这无疑让他在推动独山县域经济发展时拥有经验优势。用他的话说,到独山工作,人生像是“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贵州现在走的道路,正是沿海一带十几年前的发展道路”“既然来了,就要让当地的发展少走弯路,培育一些已经成熟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