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背后的三道考题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题:共享单车背后的三道考题
新华社记者魏玉坤
集体涨价,借力大数据运营提升效率,整治车辆淤积、乱停乱放,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在经历野蛮生长后,共享单车正逐步进入“下半场”竞赛,如何管好共享单车,考验着企业运维能力、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企业生存考题:精耕细作是关键
“又是1.5元!”北京的张女士上下班主要靠共享单车接驳地铁,近期她发现,唯一还没涨价的青桔单车起步价也涨到了1.5元。
2018年3月以来,摩拜、哈啰等共享单车企业纷纷涨价,涨幅均在50%。共享单车“免费骑”“1元骑”的时代或已一去不复返。
纵观如今的共享单车市场,“三足鼎立”格局初显:滴滴托管小蓝单车,乘势推出青桔单车,把牢大出行市场;美团收购摩拜,致力于构建“出行+吃喝玩乐”的生态圈;挂靠阿里系的哈啰深耕两轮车业务。
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利润率较低是共享单车行业特点,但因其自带互联网基因,把持着流量入口,潜在价值巨大。业内专家分析,探索与行业共建生态圈,“赋能”消费升级,是共享单车的价值和潜力所在,而要实现这种价值和潜力,共享单车得活下来。
“共享单车要在下半场行稳致远,必须要精耕细作,向服务、技术和效率要效益。”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说。
滴滴出行两轮车事业部总经理张治东介绍,目前青桔单车正在探索使用新型材料,实现低维护,降低车辆全周期运维成本。
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说,哈啰出行借力大数据运营提升效率,目前实现了基于哈啰大脑2.0驱动下的智能供需预测、智能调度、智能派单等全业态全链路智慧运营,保证业务板块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管理考题:重在因地制宜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360余个城市投放了共享单车,在营车辆约1950万辆,注册用户数超过3亿。
“国内普遍将共享单车定位为服务城市短距离出行和公交地铁接驳,这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出行需求,但如何管得住、管得好,考验着政府部门的能力和智慧。”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城市交通管理处处长孟秋说。
据了解,在共享单车治理上,有的地方尚未明确出台实施方案和管理措施,有的地方为遏制共享单车的无序停放,从治标的角度,现阶段采取了禁止新增车辆投放的措施,还有的地方允许符合要求的企业投放,探索实行配额制、动态管理。
“政府在共享单车管理上,始终坚持服务为本、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属地管理、多方共治原则,同时需要各地因地制宜,进行精细化管理。”孟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