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疫情之后中国公共卫生系统要花两三千亿补短板

2020-02-20 5657 9
作者: 黄奇帆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此次疫情的发生发展是不是说明我国现有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治工作还有很多系统性问题?有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重大疫情发生、把疫情消灭在萌芽?大疫倒逼我们深刻反思。国家需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供给侧全面改革,解决该领域的方向性问题、系统性问题、基础性问题,让该领域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扩大公共卫生设施投资,提高供给质量

  40年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潜力不断释放,GDP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万亿元。2010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在GDP中的比重大致各占1/3,但最近5到10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消费已占GDP的60%左右(2019年),而投资和净出口仅占40%左右。可以肯定,要保持经济长久增长,就必须保持并扩大消费的拉动力。

  消费包括个人和政府公共消费两部分,总体看,个人消费虽有一定上升空间,但已有限,而政府公共消费——包含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却存在巨大潜力。以往,政府基建投资比重较大,但公共设施投资和公共消费比重较低。比如全国医院数量,从1978年的9293个增长到2018年的33009个,扩大3.55倍,但同期GDP增长240倍。二者增幅落差明显,这说明我国公共卫生投资明显不足。2018年,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财政支出1.6万亿元,仅占GDP的1.7%。

  为此建议,疫情之后,财政应把计划投资项目上的钱,转移一部分到公共卫生等公共设施领域,提高国家公共卫生供给质量,并以此政府消费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经验表明,财政投资铁路、公路的基础设施,其只有30%左右转化为当年的GDP;但投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及设施,大致60%到70%可以转化为当年的GDP。因此,同样是财政投入,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效率更高,对GDP的拉动作用更大。同时,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形成社会服务平衡。

  医疗及公共卫生系统“提质投资”空间巨大

  此次疫情表现出我国现有医疗与公共卫生系统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的问题。实际情况是,除北上广深杭等发达城市外,许多大城市三甲医院数量不足、设施配置不到位,而中小城市各级医疗资源配置更是不齐全、不合理,医疗设施、医治水平参差不齐。这就是大城市、大医院往往应接不暇的原因,中、小城市已有的各级医疗机构设施差别太大,小医院整体上普遍存在各种医疗设施还不够健全的情况,所以老百姓就都往大医院跑了。

查看余下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9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9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