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疫”传承发展伟大精神
人民网北京3月25日电(万鹏 任一林 吴兆飞)战“疫”关键时期,人民网理论频道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的总结与传承”这一主题召开了第四场“云”论坛。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战“疫”过程中展现的中国精神和担当开展深入对话。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伟大精神是战胜疫情的强大支柱。专家们表示,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体现出的“团结一心、同舟共济”“越是艰险越向前”“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丰富、进一步厚实和进一步深化,通过这次大考,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谱。要在战“疫”精神的传承中自警自励、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汇聚民族复兴磅礴之力。
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
“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积极方向拓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谈到,从整个过程来看,这场战“疫”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广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社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都在疫情发生的时候主动逆行,到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助力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是这种举国体制,面对疫情共克时艰上下一心,才使得我们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历史已经铸就了厚实的中华民族精神底蕴。从现实来看,这次大考,不仅考验了我们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也是对民族精神、制度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的一次现实的检验。本次抗击疫情形成的精神就是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丰富、进一步厚实和进一步深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考验,通过这次大考,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谱。
“抗击疫情实践中展现的精神品质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对每一代人、每一个人来说,这些精神品质的认同和践行是逐渐形成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会峰对记者说,多难兴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一个不惧灾难的民族。在一次次共同面对灾难和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我们都能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办大事,逐渐形成了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舍小我顾大我的大局观和集体主义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14亿中国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全国一盘棋、步调一致、守望相助,中国人民顾全大局,令行禁止、有序防疫、众志成城,最终在这场抗击疫情的大战中、在占据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土上,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