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国制造:“世界工厂”还好吗?

2020-03-27 3017 3
作者: 记者 来源: 新华社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领域都受到影响。中国制造也经历了不少波动。

  一边是大量企业迅速转产、复工复产的“硬核”操作,一边也有部分企业难以达产,存在订单交付的风险。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不少外向型制造企业感到压力。

  疫情之下,“世界工厂”还好吗?

  订单情况怎样?

  数码印花机智能印染,机械手有序衔接……宁波申洲国际园区厂房内,一件件服装“整装待发”。

  申洲为耐克、阿迪达斯等众多知名品牌做代工,是国内最大的服装加工制造企业。疫情发生以来,凭借从纱线、面料、辅料到制衣全供应链的“硬核”掌控能力,申洲有序复产,目前产能已完全恢复,宁波工厂日产服装达80万件。公司董事长马建荣说,订单交付没有问题,接单并没有缩减。

  在中国制造庞大的“阵营”中,一些企业凭借供应链的掌控力迅速达产,化解风险。也有一些行业、企业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2019年12月,我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51.2%;2020年1月为51.4%;2月,这一数字明显回落。一边是前期订单的交付,一边是新增订单的把握,企业要复工,更要满产、达产。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龙头制造企业,受国外部分门店关闭影响,订单出现延期风险;国内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制造企业则更多面临来自供应链的压力。

  湖北是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基地,湖北一度停工让不少整车企业感到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多家汽车企业部分车型生产线受到影响。

  “我们组织梳理了国内7000余家全球产业链核心配套中小企业,联合相关地方、部门重点服务,全力推进,也在积极寻找可替代供应商。”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说。

  复产复工有序有力推进,随着产业链各个环节逐步打通,困难正逐步解决。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除湖北外的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95%,中小企业开工率约60%。截至3月12日,除湖北外,全国六成的制造业重点外资企业复产率达70%以上。

  “3月以来,外资企业在华生产经营逐步正常,订单完成情况在好转,企业信心在恢复。”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吴红亮说。

  是否会带来产业转移?

  有外媒报道,疫情对我国全产业链产生影响。疫情发生后,也有声音开始担心,企业会加速将工厂迁移到海外。

  “疫情的影响主要是生产的临时受挫或延迟,中国制造的生产能力没有受到破坏。不能因短时个别订单转移而简单下结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栾群说。

  不可否认,近年来,一些国际品牌、本土制造企业等选择在东南亚建厂,这是企业从自身考量的多元化布局,不能简单理解为转移。

查看余下5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