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公共卫生首先要姓公

2020-05-12 1039 0
作者: 张冉燃 来源: 《瞭望》

  ◇“社会对公共卫生不像对临床医疗那样有敬畏心,都觉得公共卫生很简单、谁都懂、谁都能改。”

  ◇“传染病暴露出来后,发现传染病的人应该被表扬,但如果现实是很可能遭批评,那这是不是无异于鼓励掩盖?”

  ◇“现实是哪怕你提出的公共卫生对策建议非常有效也不行,没有论文就无法晋升、评奖。”

  曾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

  2003年SARS期间,曾光最先提议关闭当时疫情严重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又是他首先建议设立小汤山医院。凭借在公共卫生对策研究上的深厚学养,当年4月28日,曾光受邀到中南海讲解SARS防治。

  1946年出生的曾光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再度出山。他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的身份,在1月20日即公开呼吁“现在能不到武汉去就不去,武汉人能不出来就不出来”,为疫情防控留下真知灼见。

  尽管建言献策屡被采纳,搞了一辈子公共卫生的曾光仍不免失落:“社会对公共卫生其实不是特别了解。”

  他甚至还会着急:“公共卫生以往多次改革,效果并不好。”

  5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并提出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下称疾控体系)主要由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级疾控机构组成,承担着公共卫生中一部分核心专业职能。

  疾控体系究竟应该怎么改?疾控体系改革又会不会牵动更全面深刻的公共卫生改革?《瞭望》新闻周刊就此采访曾光。

  对疾控的贡献认识“不充分”期望值却“非常高”

  《瞭望》: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能听到很多临床医生的声音,但作为“主角”的疾控人,似乎发声并不太多。

  曾光:疾控人发出的声音太少了。

  《瞭望》:你如何评价疾控人在疫情中的表现?

  曾光:我觉得表现相当出色,立下很多功劳。可惜媒体报道不够充分,社会对疾控的贡献认识不足。

  比如,到现场调查的是谁?是疾控人。又是谁揭示了疾病的自然史?也是疾控人。是谁发现这种病在潜伏期就有传染性?还是疾控人。还有,是谁提出这种病的潜伏期是14天?仍然是疾控人。要知道,14天这个标准已经是一个世界性标准。此外,也是疾控人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相关情况,并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引起国际重视。这些都是疾控人做的工作。

  《瞭望》:你觉得媒体对疾控人的贡献报道不充分的原因是什么?

  曾光:这跟我们疾控系统的纪律有关,纪律不允许我们向媒体表达,有了委屈、受到冤枉,也不能透过媒体去向社会解释。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