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过第一部《民法典》实现法制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一步
连日来,近三千名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审议中国历史上首部统一的《民法典》草案,这也是今年两会最引人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在28日举行的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上,代表们投票正式通过该草案。
日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中国意大利学者协会会长伊万对《民法典》草案进行了解析,认为草案的通过对中国法学体系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一部《民法典》的诞生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民法典》的颁布使中国在全球法律大家庭体系内获得了认可和尊重。在法学上,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法学走向成熟。
对法律从业者来说,民法典是从业基础。多年来,中国立法工作一直紧随中国的发展变化,遵循经济改革展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是一项非常务实的立法,反映了邓小平的最初想法,即立法工作要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和适用性,且需与具体问题联系在一起,这在当时虽不完美,但已经迈出重要一步。随后,立法者脚踏实地不断尝试。在颁布一项法律之前,往往都会在较小氛围内对进行法律适用,倘若取得积极进展,才会在全国范围颁布实施。这样的操作导致立法工作非常分散,引发了各种规则之间的矛盾。今天《民法典》草案通过表决,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重新制定了有效规则。许多法学家将该草案视为重新编制法律并使法律法规系统化,这也恰恰完美诠释了中国法律体系重组。
该草案在公民权利和组织权利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中有两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第109条规定了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第133条规定的法律行为最终进入立法文本,用以保护当事方意思自治和民事主体的私法自治原则。《民法典》有效协调了个体、集体、社会和个人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其中“典”字蕴含着重要的价值,强调了规则的意义,希望以一种稳定的方式来约定社会生活。
草案强调了中国和西方对话的重要性
这是一场中国和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科学、学术合作进行的重要对话,其中很多中国法学家在西方国家进修学习。因此当我们发现与德国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法条主义学派和与美国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法律社会学派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学习西方的民法法典化,认真研究围绕编纂问题发展起来的科学文献,还研究了再法典化。需要注意的是,很久以来意大利一直被视为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对西方法律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古罗马、到中世纪和人文主义、再到法典化。来自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颁布的奖学金和研究项目支持鼓励着这些研究工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