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美国上百个城市的暴力冲突为什么会失控?
5月29日,纽约上千民众聚集在曼哈顿佛利广场,抗议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一名男子利用画作抗议。摄影/ 本刊记者 廖攀
一场“不能呼吸”的美国社会危机
本刊记者/曹然
46岁的乔治·弗洛伊德,是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名因新冠疫情而失业的非洲裔贫民。当地时间5月25日,他去明州首府明尼阿波利斯一家常去的杂货店买了包烟,店员认为他付的那张面值20元的美钞是假币,随后报警。
两名警察赶到后,给弗洛伊德戴上手铐。在试图将他带入警车时,弗洛伊德进行了反抗。赶来增援的警察德里克·肖万将膝盖顶在弗洛伊德头部、颈部,时间长达8分46秒。
在一番挣扎并多次呼喊“我不能呼吸”后,弗洛伊德陷入昏迷,送医后宣告死亡。
一场席卷了上百个城市的抗议活动,导火索就此点燃。起初的和平游行很快失控,暴力冲突频发。在明尼阿波利斯,警察局大楼被点燃,数百家商铺被毁。事件发生后的一周时间里,至少3人在抗议活动中死亡。
“社会学家数十年来一直研究集体行为和城市动荡,我可以肯定地说,共识是,这绝不仅仅是突发事件导致的动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主任达纳尔·亨特表示。
(视频截图)德里克·肖万用膝盖顶着弗洛伊德头颈部。
“当抢劫开始时,枪击开始”
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大楼陷入火海时,很多美国政客和媒体将这次事件与上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联系起来。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时间在推特上宣称“当抢劫开始时,枪击开始”,直接引用了1967年迈阿密警察局长针对暴力民权运动发出的威胁。
但这次抗议活动与半个世纪前的民权运动有本质区别。明尼苏达州州长蒂姆·沃尔兹、纽约市长白思豪都指出,他们面对的骚乱威胁并不来自本地黑人社区,而是混杂着左翼和右翼激进群体的暴力狂欢;网络上纷繁的诉求,虽然最终都指向种族主义,但其内涵已不是简单的“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可以概括。
经过漫长的“血与火的斗争”,黑人问题已经不再像上世纪中叶那样常能引发全国性的暴力运动。少数族裔渐渐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和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家庭出身等一样,成为一个常见的身份标签。
不过,美国种族与人权学界的专家一直发出警告,认为民权运动的阶段性胜利并不意味着危机的解除。种族灭绝研究专家格里高利·斯坦顿在2013年提出了新时期的种族问题危机演变模式。这个被概括为“种族灭绝十步骤”的理论指出,任何种族灭绝都始于对人群的“分类”和“标签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