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农贸市场?
走进农贸市场,色泽鲜艳的时鲜蔬菜,活蹦乱跳的活鱼海鲜,配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砍价声,喧闹但充满生机的气息瞬间扑面而来。
然而,这个城市中最具烟火气的存在,却被新冠肺炎疫情推上了风口浪尖。
▲ 封闭的华南海鲜市场。来源:新华社
▲ 6月13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暂时休市。来源:中新社
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到北京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病毒为何频频隐匿在农贸市场?这暴露出什么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建设与现代都市相匹配的农贸市场?
1 病毒为何频频隐匿农贸市场?
客观来看,粮食、水果、蔬菜、肉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缺的东西,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对食品的需求量也更大,而农贸市场,尤其批发市场,作为食品的集散地,人流量大,交易频繁,市场上的东西和人员都来自四面八方,比较容易带来和传播病毒。
▲ 北京大兴区对6家开业农贸市场采样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图片来源:新华视点
那为什么海鲜市场首当其冲?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赴武汉开展病毒溯源工作的溯源组组长刘军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此前先后20次进入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此次又3次进入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刘军认为,海鲜市场环境比较湿冷。而微生物包括病毒怕热不怕冷,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存活很久。而且这里不光湿冷,还封闭,通风状况不好,这也会对病毒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一个新冠病毒感染者打了一个喷嚏,它很难扩散出去,飞沫可能会沉降到地面,经过冲水扫地后污染其他地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海鲜市场本身就是病毒的源头。病毒可能是被污染的海产品或肉食品通过冷链运输到市场造成传播,也可能是进入市场的感染者造成了传播。
2 疫情暴露出农贸市场的哪些问题?
当疫情出现在新发地后,全国各地开始对大型农贸市场进行应急监测和排查。期间暴露出来的弊端经疫情放大,为农贸市场管理敲响了警钟。
首先,在不少人印象中,农贸市场似乎一直没摆脱“脏乱差”的固有形象,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污水横流、噪音污染、蚊虫滋生、交通拥堵等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安玉发认为,农贸市场脏乱差问题,与其所经营产品的特点有一定关系:蔬菜带土,叶子容易烂掉,水产品带冰,融化后会把地面弄湿,海鲜、肉制品难免有味道。此外,不少农贸批发市场兴建于上世纪捌玖十年代,当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那么多的停车位及下水道等污水处理设施,而市场经营者往往缺乏足够动力对那些陈旧滞后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