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如何用好?饭碗怎么端牢?这一点人人都要知道
打不开?点这里>>>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疫情的暴发,更让大家认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有地才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红线就是保粮食安全的生命线。那么,耕地保护的红线如何才能守得住?如何“藏粮于地”,让14亿人的饭碗端得更牢呢?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以便更加全面、真实、准确地摸清耕地家底。总体上看,虽然我国耕地总量排世界第三,但是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并不充足。
耕地“一多三少”也就是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在现有耕地中,目前能够稳定利用的只有18亿多亩。要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守住这18亿亩的“饭碗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教授严金明说:“我们要考虑到人口高峰年,在人口高峰年需要的粮食,从基本粮食需求、耕地的单产综合测算出18亿亩。如果保不住18亿亩红线,粮食安全就会带来隐患,甚至带来很大风险。”
有粮不慌,无粮不稳。坚守耕地红线就是保住粮食安全的底线。现阶段,我国耕地“一多三少”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而随着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还要占用一定规模的耕地。我们虽然实行占补平衡制度,但是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补充耕地越来越难。而在一些地方,在耕地利用上,非粮化趋势也有所加剧,耕地保护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副司长高永说:“一些地方政府主导或农民自发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包括永久基本农田,另外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突出。我们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执行中往往问题发现不及时,发现的问题没有得到依法制止,制止无效后也没有依法查处到位,像大棚房,违建别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量大面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边建边报,违法情形很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当前不仅丝毫不能放松耕地保护,还要进一步加强严守耕地红线。”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黄山村,村民刘述琳正在自家稻田里忙活,今年的稻子长势喜人。
黄山村的这一大片稻田毗邻福州火车南站,位于城市中心区,几年前,曾经被划为建设储备用地。当时,同样被划为建设储备用地的,还有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这片试验田,它和福州火车南站更是近在咫尺。
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鄢铮说:“听说这块地可能变成建筑用地,当时听到真的很震惊,很心痛。这土地确实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这么多年的改良,设施、土质都非常适合做科研试验用。就算给我们一块新地,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去改良土壤,让它变成试验用地,真的是很大的浪费。”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