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上评:“天问”出征,探火不凡
“天问一号”奔向火星,接续科学的求索
高考志愿填报,还要多听听内心声音
人脸验证技术应用需审慎再审慎
给老年读者留座的善意,多多益善
营销可以,但还是走正当路子吧
……
新闻速递: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新华社: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向着浩瀚苍穹出征了!尽管7个月、最远4亿公里的长途布满荆棘,但任何险阻都无法阻挡我们对未知的渴求。人类文明屡因断惑而进步,天问探火将因穷理而不凡。天问奔火,肩负了祖先的重托,接续着科学的求索。翻开人类历史,火星探测共40余次,成功24次,通关概率仅一半左右。探测长路挑战重重,即便一粒微小的尘埃都可能对航天器构成巨大考验。然而,人类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断惑,身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求知欲超过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问一号”将载入史册:于中国,它是国家航天科技走向更远深空的里程碑,开启了国人对地球之外一颗行星的深入探索;于世界,它意味着国际太空探索再添生力军,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知将进一步深化。实践证明,深空探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非凡的。尿不湿、脱水食品、太阳能电池都曾是航天领域“高大上”的尖端科技,而今,这些应用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天问探火,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迈出这一步,我们将亲证宇宙实相,穷理而达本;坚持走下去,我们将创造更大福祉,推动人类进步。
新闻速递:7月下旬,全国各地的高考成绩陆续揭晓。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上市和创业公司入局,各类志愿填报APP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不少高考服务类APP还宣称引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来为学子们精准预测高校的录取分数,计算被心仪大学录取的概率。
北京青年报: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高考志愿填报难就难在人人都想实现“最优选择”。一些考生和家长通过熟人圈子寻求社会支持,或者通过市场化手段来破解“选择困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够让信息成为资源,产生更大价值,然而,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技术难以左右所有考生和家长的所思所想,不能患上“技术依赖症”,被技术牵着鼻子走。所谓的“专家”建议,可以选择性吸取,有的专家建议学生去读一些热门的、有“钱途”的专业,殊不知,市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冷门”的专业或许会变得很“吃香”,选择“热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可能会面临就业难题。在一个互联网无所不“加”的时代里,考生和家长有足够的方法打破信息不对称。在此基础上,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合理布局高考志愿,既要有“冲刺”也要有“保底”。没有必要盲从他人的意见,更没有必要患上“技术依赖症”,只要多些技巧和耐心、细心,高考志愿填报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