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洞庭“心腹之患”须治“软脚堤坝”

2020-07-27 584 0
作者: 苏晓洲 谭畅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小沙眼”频酿大险情

  去洞庭“心腹之患”须治“软脚堤坝”

  ▲7月23日,在浪拔湖镇红堰湖村,救援人员在装填石袋。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洞庭湖蓄纳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大河,通过松滋、藕池、太平、调弦四口吞吐长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同时也是全国治水的重点、难点。6月底至今,多场特大暴雨引发汛情,记者在洞庭湖区抗洪抢险一线采访了解到,洞庭湖防洪体系中,沙质“软脚堤坝”普遍存在堤身、堤基渗漏严重等问题,是防汛抗洪的突出“软肋”。多地水利专家建议,启动吹填压浸、高喷灌浆等治理工程,升级换代这类堤坝,努力消除洞庭防洪的“心腹之患”。

  “小沙眼”频酿大险情

  洞庭湖平原是著名“鱼米之乡”,上千万人口和重要基础设施靠堤防保护,堤坝失守、洪水肆虐的后果不堪设想。

  今年汛期,洞庭湖水系很多干堤,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可谓劳苦功高。但仍有一些堤坝出现险情,靠抢险队伍全力以赴“堵”,才转危为安。

  位于西洞庭湖区的沅江、澧水和洞庭湖的结合部,防汛任务十分艰巨。

  14日上午,记者来到这一区域抗洪一线采访。看到沅江大堤边一处排水渠道内,有一处经过处置后正在监测中的翻沙鼓水险情。险情发生处渗入的水流,已经汇集成了一口小池塘。虽然出险点被重重木桩包围,用大量沙袋、鹅卵石压住,但仍有细细的水流和气泡汩汩升腾。

  根据水利部门在出险地设立的告示牌和现场值守人员的介绍,记者了解到,9日19时30分,这个堤段防洪大堤沅江水位达到38.70米,超警戒水位1.2米。参加义务巡堤的一位当地群众发现,大堤边有个洞,夹带泥沙的浑水源源不断向外涌出,他立即向防汛部门报告。

  一位从事水利工作30多年的专家告诉记者,险情发生后,当地紧急制定了沙袋、鹅卵石铺盖导渗的处险方案。随后,抢修了一条200多米长的抢险通道,先后组织了干部群众和抢险应急队员600余人,动用了大量工程机械投入抢险。在投入数千个沙袋、800多立方米鹅卵石,筑起一个巨大的砂石反滤导渗压盖后,险情才得到有效控制。

  “如果不是及时发现、迅速处置,这处险情大概率会导致堤坝溃决。”这位专家心有余悸地说,这个出险点位于一个大型堤垸最上游,一旦堤坝溃决堤外高洪水位涌入,包括一个县城和9个乡镇街道、约26万人口、37万亩耕地将受灾。对最先发现险情的居民,当地政府给他颁发了3000元奖金。

  水利专家告诉记者,发生险情的这段大堤,属于沙质大堤。

  记者环洞庭湖采访,遇上很多发生险情的现场。沙质堤坝,经常扮演主角。

查看余下7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