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陆大道:我们为何遗忘了“敬业与忠诚”?

2020-08-05 1539 0
作者: 记者 来源: “中国生物技术网”公众号

1.webp (17).jpg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

  近二十年来,我国科技界对建国几十年来形成的卓有成效的方针政策作了大调整。研究方向由以满足国家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主转到“国际前沿”、“国际热点”,成果及人才的评价标准由以应用部门和社会评价转到以SCI为主导的论文及其引用频次和影响因子,人才来源由主要依靠国内培养转到大力引进而轻视培养,由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同时强调科研人员的团结合作转到欣赏竞争、崇拜竞争而不讲合作,研究队伍组织(事实上)由依靠集体转到个体化。

  但是,与愈来愈巨大的投入相比,我国科技界的实际成果并却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突出,在国际上的实际地位也难以令人满意。

  科学研究到底给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多少实际贡献成了问题。巨额投入带来了低产出,以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英雄、论人才、论业绩,这类量化指标的局限性、欺骗性已开始暴露出来。

  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为我国科技发展带来怎样严重的影响?原因何在?

  科技人才价值观被扭曲

  现在我国有了大量具有各种头衔光环的人才。论文数量和发表杂志的“档次”,特别是SCI类的论文,已经成为部分学者衡量自己价值、地位的象征及自己拥有的资源。论文成为他们思想深处的价值坐标系。

  在这种坐标系下,热衷于写论文特别是SCI论文的学者愈来愈多。已经不再强调发挥集体力量了,也没有了热爱科研团队、发挥集体作用的氛围了。无论多大的项目及集体,只是名义上存在,即在申请项目与最后验收时存在。

  而一旦项目得到批准,负责人将项目一分解,课题费一分,实际上没有了团队,各干各的。当主角的愈来愈多,很少有人甘当配角、愿意做好辅助工作了。

  近年来引进大批人才中,部分引进的人才(包括从国内单位引进),对国内工作包括工作单位研究方向与领域不了解,兴趣不大,对研究团队的建设也不关心。但这些人才获得的待遇很不一般。学术竞争的平等性可能也正在消失。

  对于勇于承担国家需求与重大任务而言,我们可能正在失去诚实可信赖的人才队伍。“学术自由”、“自由研究”,是常常被管理部门领导人所津津乐道的当今中国的“优势”。但是,学者们被论文“绑架”了,甚至成为文章的奴隶,怎能具有真正的自由。

  学术思想固化在西方的框架与模式之中

  不少学者至今仍然言称“国际一流”与“国际热点”,有些学者公开地认为:“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对西方人的科学技术进行挑战”,“还是要按美国人的思想与模式进行研究”等。

查看余下7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