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份持续一周的“病志”看互联网医患关系
患者根据推荐热度、满意度评价寻医,医生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控评”
从一份持续一周的“病志”看互联网医患关系
阅读提示
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医院的诊疗活动减少,无接触诊疗成为刚需。记者跟踪一份持续一周的“病志”,观察互联网思维如何改变医患关系,直观呈现互联网医疗的优势和不足。
“吹空调后一岁宝宝发烧到38℃,流鼻涕,嗓子好像有痰……已经第二天了,我该怎么办?”7月23日22时34分,宝妈王昕在病情描述一栏敲下这段文字。
这份互联网“病志”从第一个字开始,大部分信息由王昕填写。
以往患者在医院大楼里挂号、首诊、付款、化验、复诊、拿药,花费1~7天,甚至更长时间。在互联网医疗迅猛发展的当下,患者就诊有了不同的方式。7月23日~29日,《工人日报》记者跟踪上述互联网“病志”,观察互联网思维如何改变医患关系。
相比医生“职称”更看重“满意度”
今年初,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医院的诊疗活动减少,无接触诊疗成为刚需。同时,催生了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迫切期待。
半夜不敢去医院急诊的王昕在手机应用市场选了下载量第一的一个网络就诊平台,注册账号登录后发现,普通号在线时间为10时~22时,急诊也是过了22时就要第二天受理。没法子,她申请了极速问诊。9分钟后,系统为她分配了一位二甲医院的儿科大夫孙晓彤。“发烧不超过38.5℃选择物理降温,超过了用美林退烧,间隔4小时以上。”“还是应当带孩子去医院验个血才能知道发病原因。”孙晓彤如是回复。
王昕端了盆温水,用湿毛巾擦拭儿子的腋窝、四肢和额头,又量了一次,体温降到了37.6℃。可很快,儿子的体温又上去了。王昕“病急乱投医”,她快速梳理下载或关注了好大夫、平安好医生等7个在线诊疗平台。结果给出的诊疗建议七七八八。
“有让我不给宝宝吃药的,有说吃退烧药或中药的,有说让我带孩子去医院验血的,还有让我观察3天的。我到底该听谁的?”王昕说。
7月23日晚到7月24日晚,本以为在线问诊会快速解决病症,结果却给王昕带来更多的困惑。后来,她分析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各个平台为她推荐的大夫来自福建、内蒙古、陕西、辽宁多地,有二甲或三甲医院,中医、西医医院,有儿科的普通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医生的医学背景、经验、专业擅长各不相同,导致建议也不同。
被动分配医生没解决问题,她开始主动选医生。
在好大夫APP里,按疾病找专家,她在“儿科学”“发烧”菜单里找到了推荐的4924位医生,通过筛选地域、医院等级、科室、医生职称、出诊时间,她锁定了沈阳一家三甲医院的儿科主任医师王铁英。不是因为他是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而是因为他在患者投票中推荐热度“4.4”,态度满意度100%,疗效满意度97%。翻看患者评价,“问诊详细”“有解释有安抚”“理解病人焦虑”是排名前3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