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报考医学专业人数增加 医界前辈的“开学第一课”讲了啥?

2020-09-04 940 0
作者: 屈婷 鲍晓菁 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题:疫情下报考医学专业人数增加 医界前辈的“开学第一课”讲了啥?

  新华社记者屈婷、鲍晓菁、林苗苗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开学季,医学界的“后浪”们备受关注。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多所医学院校线上生源普遍报满,像报考清华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的上线人数比去年增加了近30%。目前,不少同学已拿到录取通知书将踏上学医之路。

  学医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当一个好医生?对此,记者采访了众多行业的前辈大咖们,看看他们会怎样讲医学生涯的“开学第一课”?

  学医的“初心”:或自愿或机缘巧合,但都被救死扶伤的使命所激励

  “1979年恢复高考,我是一心填报医学专业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刘中民教授回忆,自己之所以一心学医,是因为在当知青期间,切身体验到基层群众缺医少药的困难。

  那是一个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下雪天,年轻的刘中民在兴修水利的工地上高烧40度,当地的村医束手无策。他躺在运粮卡车的稻草堆里,经过一天的奔波才被送往县城医院,万幸“捡”回了一条命。从那以后,刘中民就开始自学医术,将当时能找到的赤脚医生手册翻了又翻。

  “有一次,有一个捌玖岁的孩子半夜腹痛导致休克,我就用书里介绍的手法给孩子按摩了一夜,天亮时孩子病情好转。这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刘中民说。

  与刘中民不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梁朝朝年轻时喜爱文学,原本想报考中文专业。“1984年高考我的成绩很好,但长辈们都建议学医,我就填报了医学院。”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虽然学医不是我最初的兴趣,但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分量和医学的重要性。这份激励至今仍在我胸中鼓荡。”梁朝朝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海潮出身于医生家庭,是在妈妈的建议下选择学医的。“1985年高考那年,我才16岁,本来报的志愿是天文学。当时改了志愿,心里还很不乐意,三天都没怎么吃饭。”

  “父母特别开明,学生时代就鼓励我有广泛的兴趣,但唯独在对我职业选择上很坚持。”李海潮说,做医生的父母在当地很受人尊敬,这份伴随成长的尊重之情,让我理解并接受了学医,并最终领略到“临床医学自带的美丽”。

  学医意味着什么?有“酸甜苦辣”,但从没想过报酬值不值

  “学医意味着精益求精,需要认定目标、不断进取。”刘中民说,考入镇江医专之后,正由于白天学习,周末和晚上还常在解剖室“加练”,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毕业后,刘中民在镇江做住院医生期间,手术门诊连轴转、熬夜看护病人是家常便饭。

查看余下4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