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是中国特蕾莎?网友:差别大了!
近日,一则关于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报道,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最具争议的点在于,这篇报道把张桂梅校长比作“中国特蕾莎”。
特蕾莎是何许人?
维基百科这样介绍她,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西方媒体也多把她作为利他主义的代表鼓吹成一代圣人。
“中国特蕾莎”,拿带有宗教色彩的“西方圣人”来类比张桂梅,或是出于褒奖之意,不过合适吗?
许多网友就表达了不同意见。
有人说,“她有名字,她叫张桂梅。”“她不能是中国的张桂梅吗?”
还有网友说,“她就是个普通党员,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儿。”
她不是特蕾莎
她是一名共产党员
诚然,特蕾莎修女是伟大的,但是拿其与张桂梅类比是不合适的。
有网友表示,特蕾莎修女的善行,是为了“上帝的事业”;张桂梅校长的奉献,是出于一名共产党员为“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
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今天,@共青团中央 也发声旗帜鲜明地指出,张桂梅不是中国特蕾莎,她是共产党员。
张桂梅本人也多次在访谈中表示,华坪女高能办起来,与当年留在女高的6位党员的坚守密不可分。
办校之初,由于经费不足,学校一度面临师资不足等各种困难。张桂梅是如何坚持下去的?
“我们有6个党员,如果在抗日战争年代,这个阵地上剩一个党员,这阵地都不会丢掉。我们剩6个党员,怎么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给党丢掉?”张桂梅这样给大家做思想动员。
“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没有钱,在二楼画了一个党旗,把誓词写在上面,我们6个人第一次宣誓,我们没宣誓完,我们全哭了。”张桂梅回忆道。
“既然我们有党员在,这些扶贫阵地我们不会丢的,我们学《党章》、放《焦裕禄》……看看信仰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力量。”
在6位党员的坚守下,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级中学筹建起来了。建校12年来,华坪女高一共送走1804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从最初的4.26%,升至今年的44.02%,综合上线率一直保持100%。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发现,在这则备受争议的“中国特蕾莎”报道里,张桂梅校长出镜时,胸前依然佩戴着党徽。
她从不为了哪路神仙
而是为了人民
此外,还有网友犀利地指出,特蕾莎修女的事迹,还局限在照顾一下陷入贫困的穷人,没有做到帮助他们“消除贫困”,甚至还教导穷人要“接受贫困”。譬如,特蕾莎1981年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当被问到穷人是否要忍受命运时,她回答说:“我想,穷人接受自己的命运,分享基督的苦难,这是一件非常美的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