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老龄社会,农村老人如何不掉队?

2020-11-11 916 0
作者: 记者 来源: 工人日报

  农村养老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多方合力应对,建立多元养老服务资金保障体系

  迈向老龄社会,农村老人如何不掉队?

  本报记者 陈俊宇

  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透露,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空巢老年人家庭比例为30.77%。

  迈向老龄社会,农村老人如何不掉队?“农村老人老无所依、老无所乐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刻不容缓。”在近日举行的2020(第四届)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上,来自政府、学界与公益界的人士提出,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是养老工作中的一个短板,解决农村老人问题,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未来应对老龄社会的政策应该向农村老人倾斜,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投入到农村,使农村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质的提高。

  改变养老服务思维定式

  当前农村老龄化有何特点?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指出,农村老龄化具备老龄化程度深、空巢独居现象严重、高龄失能、失智占比高等三个特征,面临家庭照料能力弱化,支付能力不足,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三大挑战。这也意味着,“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潜力巨大”。

  “城市的老龄化水平和农村发生了倒置现象。”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中心主任原新教授指出,老年人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总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也就是说我们有大量的老年人在农村”。

  原新认为:“经济问题是做蛋糕,民生问题是分蛋糕,在把蛋糕做大的基础之上,分蛋糕时才能实现城乡之间的公平以及老年人之间公平,这才能够帮助我们应对老龄社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说,应对农村老龄化要改变过去在养老服务体系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思维定式。

  探索农村养老模式

  城镇化速度在加快,农村的空巢、失能老人也会逐渐增加。如何避免农村进一步成为“孤岛”?

  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方面,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已有多年尝试,探索出“妇老乡亲”农村养老模式。该模式是由政府部门指导,依靠基金会进行模式输出和资金支持,借助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能力,培训建立互助志愿服务队伍,着力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就餐、生活照护等养老难题。

  据荷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师进辉介绍,从2016年开始,该基金会陆续支持了20家项目团队,在太行山区27个试点村庄开展“妇老乡亲”项目,截至今年9月已经孵化了51个农村自治组织。

查看余下4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