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回忆录谈中国纠结又拧巴,专家:美政界对华心态的典型体现
“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的束缚,我本可能在中国贸易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做法”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回忆录《应许之地》近日出版,他在书中和采访中抛出这一说法。他同时表示,他认为混乱贫困的中国比繁荣的中国对美国造成更大威胁,“中国成功让数亿人摆脱极度贫穷,实属人类一大创举”。权衡利弊后,他决定对中国采取“过度强硬”与“不够硬”之间的中间策略,计划等到经济环境不再脆弱,再逐渐对中国加强施压。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非常矛盾,有求于中国但又怀有戒心,奥巴马在书中把这种疑神疑鬼的态度写了出来,这是美国政界对华政策两面性的典型体现。
奥巴马(资料图)
奥巴马2009年至2017年担任美国总统。据报道,11月17日正式出版的《应许之地》是奥巴马回忆录的上半部分,讲述了他早年投身政坛到入主白宫、美国军方猎杀本·拉登(2011年5月)这段时期的经历,出版首日即卖出超过88万册。《大西洋月刊》16日刊登对奥巴马的采访,奥巴马称,他上任初期采取的很多政策都受到金融危机的束缚,“在2009年或2010年,我不可能发动贸易战。那时,我需要中国、欧洲以及其他所有潜在增长引擎的合作,只是为了重启全球经济”。 他在采访中称,他现在认为“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施加更大压力是完全合理的”。
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
台湾“中央社”19日发文摘选了奥巴马回忆录中的部分内容。报道称,奥巴马在8年总统任期内一共访问中国3次,第一次是他2009年宣誓就职当年的11月,在中国停留4天。他在书中称,其专机在北京降落后,团队就被指示将所有私人电子设备留在机上,并“假定”所有通话都会遭到监控。奥巴马称,为了防止被监听,访华期间他如果要在酒店内进行与国家安全事务相关的通话,要专门到一个能阻隔监听的房间;由于他们臆测每个房间“可能都藏有摄影机”,部分团队成员为了避免被偷拍,选择摸黑换衣服甚至洗澡。书中还称,当时随团访华的美国商务部长、后来担任驻华大使的骆家辉因为忘了东西突然折返酒店房间,打开门“发现有两名清洁人员正在整理他的床,另有两位身穿西装的男子在仔细翻阅他桌上文件”。
奥巴马提到的上述内容无从考证。吕祥表示,我们大可以认为这是为了书更好卖,不妨当笑话看。 “我的一位警察朋友跟我说,嫌犯讲述得越生动,故事的漏洞往往就越多。”奥巴马在书中提到的细节没人能证实,不 排除是他们把自己做的事投射到中国身上,觉得“我们这么干,中国一定也这么干”。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