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追问“抵制郭敬明事件”:谁在给“劣迹艺人”提供舞台
23日,新华社就百余位影视从业者联合发表署名公开信抵制有“抄袭劣迹”的于正、郭敬明的情况,采访了公开信的四位核心发起者、参与者,进行了深度报道 《百余位影视从业者公开信“抵制抄袭者” 核心发起人怎么想、怎么说?》。其中给“劣迹艺人”粉墨登场搭建舞台的某些资本力量也成为热议话题。
那么, 谁在给“劣迹艺人”提供粉墨登场的舞台?如何遏制资本把“劣迹”当卖点的不良行径?资本以及某些竭力为“劣迹艺人”粉饰的媒体应承担哪些责任?我们继续听听业内人士怎么说。
汪海林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电视剧《楚汉传奇》《铁齿铜牙纪晓岚》编剧
这些年我们某些资本和媒体对内容生产深度干预,导致大量一味追求流量、追求收视率的作品出现,郭敬明和于正正是这种价值导向和内容生产模式下出现的代表人物。
当年一审法院判于正败诉了,但是电视台在二审之前又播两遍《宫锁连城》,这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表现。媒体平台制作综艺节目选择嘉宾的依据,是单纯的市场热度,还是应有价值评判?建议一些媒体平台要绷紧社会责任这根弦,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弘扬主流价值观。
对于私有资本,我们呼吁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呼吁从业者增强文化责任和文化抱负,也呼吁改革生产创作机制和购销机制。现在的机制容易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是说,很多时候拍得越烂越赚钱,对于优质内容鼓励不足。
此外,我们也建议提高违法成本。于正赔偿的500万元已是上限,但对于抄袭剽窃的盈利而言并不相称。
闫刚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电视剧《家》《楚汉传奇》编剧
影视从业领域一直有着遵循艺术规律的专业判断体系,对于艺术价值的判断不应掌握在资本和平台手中。“抄袭者”的作品生产流程迅速,符合资本利益最大化的本能诉求,但却不符合创作规律,也失去了道德底线。
如何遏制?一是理不辩不明,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呼吁,在社会上产生共识,以“论战”“讲道理”的方式传达健康的创作观。“劣迹艺人”也应该正视“劣迹”,诚恳道歉,诚实劳动。二是拒绝资本垄断。我们国家也已经注意到垄断资本消灭竞争,遏制创新,造成不良文化的出现和“劣迹艺人”的登台。三是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平台的监管。想要匡正平台行为、抵制“劣迹艺人”,不能仅仅依靠自下而上的渠道,创作者、从业者、受众没有办法和平台对抗。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对平台的监管,监督平台所推崇的人物、制作的节目,是否真的符合广大观众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