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密集施策 2亿灵活就业人员连迎利好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达2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七分之一。作为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以及拓宽就业新渠道、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灵活就业正得到包括社保支持在内的重磅政策力挺。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确定进一步支持灵活就业的措施,人社部、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和地方也在密集施策,围绕畅通灵活就业渠道、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基本权益等方面推出系列实招暖招。业内认为,随着拓渠道、优环境、强保障等政策加快落地,新的就业形态将大量涌现,灵活就业“蓄水池”将增大,高质量就业更加可期。
就业压力仍大
灵活就业成缓释力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4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437万人,就业总体规模扩大。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3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虽然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重点群体就业仍面临一定压力。比如,今年毕业生人数高达909万,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35万。
挖掘灵活就业潜力,成为稳就业促就业的重要关键发力点之一。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2020年中国企业整体采用灵活用工比例达到55.68%。较2019年增加了约11个百分点。
智联招聘《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指出,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及对人才要求提高,越来越多人选择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多元的就业形态。“以灵活就业为主的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新引擎。”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58同城招聘研究院院长李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灵活就业不断为就业注入活力,且有巨大潜力和优势。在她看来,灵活就业属于新型弹性用工模式,劳动者时间和数量的灵活、雇佣形式或管理方式的灵活,扩宽了就业范畴。灵活就业为深化大众就业创业提供更多选择。还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人力结构,降低经营成本,助力就业保岗。并能快速完成用工和劳动力供需匹配,尤其通过平台经济业态,有效提高劳动力供需匹配效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成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灵活就业为学历、技能水平较低的劳动者提供了获得收入的机会,同时也吸引一些高技能自由职业者主动进入,获得更高收入。前者帮助降低摩擦性的短期失业或结构性长期失业,后者在推动就业的同时,也能促进创新创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培育新动能的有效渠道。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