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外长记者会释放哪些信号?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 在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动荡的背景下,日前举行的两会外长记者会备受海内外舆论关注。新华网邀请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解读记者会释放的重要信号。以下为访谈实录主要内容。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记者:首先请两位专家总体评价一下对今年两会外长记者会的印象。
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今年的两会外长记者会首先展现了信心。因为从冬奥会就能看出,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东道主,能够跟很多国家一起办成一届如此精彩、如此简约、如此安全的盛会。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世界上多数民众对于团结、对于共同合作的向往和意愿。王国委也特别提到,通过这次冬奥,我们展现了团结。在这种团结的氛围下,我们也有信心去共同面向未来。
其次展示的是责任。中国现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承担着力所能及的责任,发挥着积极主动的、建设性的作用,包括当前俄乌冲突、东北亚的朝核问题,以及其他很多热点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
重要的是,我们呼唤所有大国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因为在当前背景下,事实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包括人类面临着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是任何一个大国所单一能够解决的,需要大国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责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中国外交现在可以说是需要面面俱到,大到中美关系、俄乌冲突,再到南太关系。观察这次外长记者会,中国外交现在已完全体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视野。
这次记者会恰好是在王国委开篇讲的“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召开的,国际社会正在共同承受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新冠疫情没有完全过去,俄乌冲突又接踵而至。应该说,国际社会持续的动荡和不稳定的确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提出了挑战。
但王国委的整个基调还是很积极向上的,像我们前不久看到冬奥会的主题“一起向未来”。而恰好这次记者会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关于冬奥的。这就体现了我们一种正视困难,在挑战面前迎难而上的态度。同时,因为我们有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经历挑战和困难后,会和国际社会共同朝向一个更光明的前景。这点我印象非常深。
记者:面对路透社记者关于乌克兰局势的尖锐提问,王国委回答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怎么样去理解这句话呢?
崔洪建:记者会上,西方媒体围绕俄乌冲突的提问不仅尖锐还比较刁钻。这位路透社记者的提问在这段时期的西方舆论中具有代表性。对于中国在这次俄乌冲突中发挥的作用,记者存在一些不理解也好,或者说有意地误解也好,实际上打了个包,然后以这种方式提出来。其核心观点就是两个:第一,中国在俄乌冲突这个问题上是不是“帮亲不帮理”,因为你和俄罗斯关系近,所以你是不是向着俄罗斯,而没有自己的立场。第二,中国是不是应该做得更多,哪怕是为了大国地位和作用,也应该表现得更积极。这两个问题里都预设了一些陷阱,我看王国委的回答是坦坦荡荡,从我们自身的立场出发,第一,不掉进话语陷阱,第二,我们的的确确把现在想的事情、做的事情一一道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