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丨唐山打人事件围观者被指冷漠,法律如何保护见义勇为?

2022-06-15 1462 4
作者: 李宏勃 来源: 风声

  作者|李宏勃

  核心提要:

  1. 唐山恶性事件中,普通民众多数会考虑:如果我是女孩的朋友,赶来进行对抗性反击,会不会被认定为聚众斗殴?如果我是旁边的食客,站出来拔刀相助,把这伙歹徒中的一两个人打伤,会不会被判承担民事赔偿?即使被司法机关认定为正当防卫或见义勇为,那么事后这些歹徒会不会实施报复?

  2. 普通人的勇气,需要制度加以支持;如果没有制度保护作为后盾,绝大多数人首先考虑的都会是自保。所以,要改变这种现象,法律需要在严惩作恶者的同时,给敢于行义举的人以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让见义勇为成为一种低风险的行动选择。

  唐山烧烤店一伙男子无故寻衅、暴力围殴几个女生,看过视频的人几乎个个义愤填膺。在关于事件的讨论中,公众除了对歹徒的嚣张和肆无忌惮强烈愤怒之外,同时还有深深的悲凉和感叹:事发现场那么多人,为何敢于上前出手相助的寥寥无几?

  事实上,中国人是最热心的民族。这种热心,在平常表现为邻里之间的关心和照顾,而在危急时刻则表现为侠肝义胆和见义勇为。无论是《史记》里的侠客,还是《水浒》里的好汉,面对以强凌弱的暴行,都会“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然而在今天,这种血性和勇气似乎少了很多,冷漠和躲避则成了常态:在地铁里看到色狼骚扰女生,有人会扭过头去;在街头看到歹徒行凶抢劫,有人会匆匆跑开;甚至看到年迈的老人摔倒,路人也会踌躇不前,而敢于伸手去搀扶的人会被调侃是“家里有矿”。

  这种社会冷漠的形成,原因其实很复杂:有教育的原因,有舆论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法律。换句话说,社会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法律难逃其咎。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怯懦和冷漠?

  具体到唐山恶性事件中,普通民众多数会考虑:如果我是女孩的朋友,赶来进行对抗性反击,会不会被认定为聚众斗殴,最后与恶徒一起被判刑?如果我是旁边的食客,站出来拔刀相助,把这伙歹徒中的一两个人打伤,会不会被判承担民事赔偿,甚至还有刑事责任?即使被司法机关认定为正当防卫或见义勇为,那么事后这些歹徒会不会实施报复,会不会骚扰我的家人,到时谁会给我提供帮助和保护?一旦想到了这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许就成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的选择。

  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反思,如果只是简单停留在对旁观者的道德评判上,其意义就非常有限。真正需要深入反思的是,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得如此怯懦和冷漠?对此,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舆论群情激愤,谴责周围男性自私软弱,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我们更应该反思,为什么现有制度没给人们见义勇为提供足够的激励和保护?”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