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警惕日租房成为藏污纳垢之地
12月22日,北京东三环某小区入口处楼栋的玻璃上贴着一张广告——日租房,35元至70元即可入住。
《法治日报》记者致电房东,到了现场看到,一间房里摆满了上下床铺,不大的空间住了10多个人,个人用品摆满一地,充电线混乱纠缠,整体看上去和群租房没什么两样。住在这里的人,多半是外地来打工的,因为工作尚未稳定或想省钱,迫切需要一个价格便宜的暂住地,而日租房成了他们的首选。
所谓日租房,即以天或小时为单位计算租金,将房屋短期租给他人的一种租赁方式。近年来,因价格低廉、入住方便等优势,日租房备受人们喜爱,市场迅速发展。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有不少房主或通过随意张贴小广告,或直接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向外出租日租房。在各社交平台上,以“地名+租房”的组合形式作关键词进行检索(有些甚至有超级话题),可以看到大量求租和提供日租房的帖子。而现实中,由于目前法律定性尚不明确,日租房游走在“灰色地带”,容易滋生犯罪、引发安全隐患等问题。
漫画:李晓军
无需见面转账入住
身份登记流于形式
“你几个人入住?”
“我一个人,现在到您网上发的位置楼下了,去哪办理入住?”
“身份证拍我看下就行,我给你说地点。”
12月19日,记者在网上预订了天津市武清区一家日租房的单人间,到了某民宿App上显示的位置后,发现地址不对,拨打房东电话才知道,住的地方在其他楼栋,钥匙放在所住楼层的电表箱内,得知房间号后直接拿钥匙入住就行。记者将朋友的身份信息发给房东,实际入住人数进行了虚报,但对方对此并未查验,记者顺利拿到钥匙入住。
打开房门,记者看到,屋内布局完全被打乱,原本的卧室被打隔断,成了4个小房间对外出租,原本的走廊也因此变成一条狭窄的过道,上面堆满了纸箱水瓶等杂物,只能容一人通行。记者住的房间只有五六平方米加三分之一阳台,暖气管上放着之前客人留下的半瓶水,地上还有没打扫的外卖盒,床上的被子和枕头上还有未清洗干净的血迹。
而在该民宿App上,该单人间对外显示的简介为15平方米到20平方米大床房,从照片上看家具齐全,宽敞明亮。
在评论区,记者发现有不少差评。房东对此的回应是价格已经够便宜了,有些问题也很正常。
随后,记者以另一身份信息添加房东为好友表示想要租房,并称自己身份证忘带无法拍照,对方表示没有关系,交钱直接入住就可以。
而在天津津南区的一家日租房旅馆,记者在某民宿App上下单添加房东社交账号后,对方直接告诉了记者房间号,没有对租客身份信息进行任何核实登记。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